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43位访问者

为什么必须‘建机制’?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12-09   | |

        所谓‘建机制’,就是构建一个为实现目标的自动化长效机制。对于‘强基层’来说,就是构建人才、资金等医疗资源自动向基层流动的长效机制。当基层缺少合格医生,出现看病难时,医生能够自动向基层流动,让患者能够就近、方便地看病。台湾、日本等居民区都有高水平的私人诊所,百姓看病很方便,就连以公立医院为主的英国,居民初诊也都靠私人诊所,因为居民需要就近看病,医生自然到基层去。

 

        ‘强基层’的另一个办法是行政手段强基层。临时筹措一笔资金,或解决基层人员工资,或为基层建卫生室,或为基层添设备,或派医生到基层走穴,但只能解决一时一地困难,不能长久解决基层看病难,这种办法,已经实践过,十年强基层,至今基层反而更弱,百姓看病更难了,大病小病都奔‘三甲’。

 

        为什么‘行政化’强基层不如‘建机制’效果好?就是因为后者顺应客观规律,前者违逆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会事半功倍,违逆客观规律会事倍功半。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河中划船,顺流而下,轻松快捷,逆流而上,费力而慢。

 

        医生是人,不是神,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观音菩萨和白衣天使,医生需要赚钱养家糊口,公立医院也是收费性企业,企业不搞盈利就没有管理效率,就会倒闭,这是客观规律。大家还曾记得,一个时期公立医院曾经纷纷倒闭,后来放开从服务中收费,公立医院也开始搞盈利、搞赚钱,才避免全部消失,但又出现市场垄断,出现看病贵。

 

        医生、医院都需要营利,非营利性医院违逆客观规律,一定办不好。医生到基层去办诊所,能赚钱才能形成自动化长效机制,才能形成‘机制’,不赚钱就不能‘建机制’。在现行制度下,医生都是‘单位人’,医生不能下基层,即使有谁大胆敢去,养老金没了,职称工资没了,晋升机会没了,各种特权全没了,在‘三甲’垄断的市场中,基层诊所都被排挤了,谁去基层,准有精神病。

 

        ‘平等’、‘自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市场的必备条件,医疗市场如果没有平等竞争,没有自由流通,违逆经济规律,一定会乱象丛生,不可能形成合理‘机制’。

 

        所以,欲‘建机制’,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医生本来都是好人,‘拿回扣’,是坏制度逼良为娼。

 

        2009版医改方案有一条破解百姓看病难的措施:‘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其中‘强基层’是目标,‘建机制’是措施。欲强基层,必须‘建机制’,为什么?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