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43位访问者

在日本、台湾为什么私立诊所能遍地开?

来源:搜狐  作者:英慈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2020-03-20   | |

 

 

日本、台湾“诊所林立”

 

—— ▌日本

 

我们的邻国日本,医生私人诊所是遍地开花。根据2015年日本官方统计资料显示,全日本拥有8,480家医院、100,995家诊所、68,737家口腔诊所、58,326家药房。这情况与我国大相径庭。

 

过去的十年,由于个人诊所的数量和规模发展到了日本历史的高峰状态,加之医护人员的短缺,目前开诊所的速度已经逐渐放缓,但是仍然有很多医生在考虑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诊所,并且想尽办法创新营业模式。

 

—— ▌台湾

在台北的大街上,每走几步路就可以发现一间诊所,覆盖之密集堪比便利店。与大陆极为不同的是,台湾地区大多数诊所都是私营的,甚至大多数医院都是私营的。根据《台湾医疗产业概况市场挑战与商机》报告,2010 年台湾共有 20,183 家诊所及 508 家医院。而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发布的最新《医疗机构现况及医院医疗服务量统计》显示,2016年医院数量降至490家,诊所增加至21,894家,其中私立医院409家,占所有医院数的83.5%,私立诊所21,454,占所有诊所数的98%。

回溯一下台湾地区整个医疗体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50、60 年代,政府对台湾医疗体系的发展重点是公立医院的建设。80 年代中、末期开始,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支持更进一步大逆转。台湾于1995年3月1日正式开办全民健康保险,台湾进入全面健保时期。

 

而台湾之所以可以做到满街诊所林立,有以下几个背后的因素在支撑:

 

  • 1、台湾医生执业更自由,做开业医生门槛不高,拿到诊所的执照并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 2、医生的水平较为平均,基层医疗质量高。
  • 3、相对完善的健保体系及制度引导。

 

 


 

医保政策的支持


 

—— ▌日本医保体系较为完善

 

在日本的诊所看病(不包括美容整形诊所,日本的美容整形外科绝大部分是完全自费,因为它不属于普通疾病的治疗范畴)都可以使用大医院就诊时使用的医疗保险,也就是患者根据年龄和背景的不同,只需要负担0-30%的费用(通常医保负担30% ,高龄患者负担10-20%,生活保护以及单亲妈妈大部分治疗都是零负担,另外儿童就诊也有费用上限,大概也就是人民币几十块钱),并且很多社会上的保险也可以和一般的医保重复使用。

 

另外,正骨院在日本也是属于医疗机构,也是可以使用医疗保险的。

 

—— ▌台湾全民健康保险

 

台湾于1995年3月1日正式开办全民健康保险,台湾进入全面健保时期。台湾在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以前,大致存在四类医疗保险。1950年出现的劳工保险,针对的保险人群是企业雇员。1953年出现军人保险,1958年开始有政府公务人员的保险。后来还有针对农民和渔民的保险制度。这些保险制度并不只是针对医疗,还包括生育、伤残等其他保险内容,基本属于综合性保险。

 

在全民健保实施前,未参加既有四大医疗保险的人数占42.5%,每千人医生1.1人,每千人病床数4.5张,人均医疗费用571美元,占人均GDP的4.9%。相对于1960年代末,每千人0.5名医生和2.5张病床,改善并不像经济进步那么大。

 

全民健保法实施一年后,投保人数达到应保人数的95%。到1997年12月末,投保人数2,045万,占应投总人数的96.3%。但原住民参保率低于90%。

 

1999年和2003年,全民健保法经过两次修改(《纾困方案》及《经济困难民众纳保优惠专案》),主要是针对弱势人群和边缘人群,尽量把他们也纳入到全民健保中。经过这两次完善后,2004年底,参保人数达到2,208.34万人,超过了应保人员的99%,可以说已经普及到全民。

 


分级诊疗模式

 

—— ▌日本医疗机构分工明确

 

在这里所说的诊所,其实只是广义的诊所,更确切的说是诊所和医院的统称。

 

如下图所示,日本把医院和诊疗所的称呼按照下列功能分别开来,从上到下包括法律规定、医生的最低配置、通常的称呼、一般特点以及全国数量等。

 

其中医生资格考试当中最常出现的指标就是床位的不同,医院是20张床位以上,而诊疗所是19张床位以下。

 

据了解,日本的大医院,特别是大学医院不接受直接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只接收有介绍信的患者,通常需要下一级的医院开出介绍信(这里的介绍信是证明在小医院或诊所就诊过的文件)。什么情况下才会开介绍信?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下级诊所或医院无法进行诊断及治疗时,下级医院的医生都会把自己的判断和请求写成信件,然后通过医院的秘书寄给指定大医院的秘书,然后预定患者到大医院就诊的时间。

 

这样做虽然不能让患者及时就诊,但是对患者的分流以及医院的规范化诊疗大有裨益。这也是私人诊所对社会整体医疗秩序的贡献之一。

 

第一个蓝框里的白字意思是:平时就诊的医生(诊所),这里的诊所正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二个蓝框不用说大家也能看懂,而第三个蓝框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甲医院级别的医院。

 

以上图片简单形象地说明了日本的医疗机构工作流程,这些机构也构成了日本整个社会的医疗网络,由此可见,诊所才是日本医疗体系举足轻重的第一关卡。

 

—— ▌台湾的基层医疗

 

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大量相关资料表明,基层诊所一直都是台湾医疗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很多民众一生病直接去大医院恰恰是由于健保缩小了大小型医疗机构之间的就医费用差距。台湾模式的经典之处在于,未经转诊到大医院看诊或轻伤看急诊,直接增加诊费。

 

台湾大约有2万余家诊所提供多样化的专科医疗服务,同时承担基层医疗的功能。其支付执行三个“倾斜”: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向经过转诊的患者倾斜、向不住院或住院时间短的患者倾斜。借此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引导建立逐级转诊制度,引导医患双方共同控制住院日,实现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诊所真能遍地开?

 

1-诊所医生

 

在日本,想开个诊所并不是很复杂,银行的贷款足够让医生拥有一个小诊所。而贷款的额度基本上是个人存款的10倍左右,这也就决定了自己开设诊所的投入和规模,毕竟存款还需要用于生活,并不能全都用在经营上面。

 

而医生一定要有技术,没有一定影响力,没有一技之长,人家凭什么找你看病?人家又凭什么坚持找你看病?诊所的经营需要持之以恒,也就意味着患者人群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可以说如果自己开了诊所,那患者真就成了衣食父母,因此私人诊所的医务人员以及前台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都是态度友好。

 

在台湾,医生执业更自由,做开业医生门槛不高,拿到诊所的执照并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台湾做诊所的行销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成熟的业态,相比大陆,早前的私立医疗从业者所做的更粗糙甚至背离医疗实质的广告与宣传。诊所的行销已经非常专业与体系化,这也促使了更多医生离开大医院而选择独立执业。

 

此外,台湾医生的水平较为平均,基层医疗质量高。在大陆,民众之所以不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无非是出于对基层医生的不信任,这跟我们的医学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在台湾,能考入医学院的学生都是非常顶尖的人才。台湾高普考(相当于大陆高考)的人数每年约10万人左右,而能考入医学系的人数仅为1000人左右。一个医生的养成也非常严格。据悉,这也是日据时代打下的基础。在台湾,一个医学院的学生首先要经过为时5-6年的基础课程训练,然后是临床实习课程,毕业后通过国考取得医生资格再接受两年PGY (post graduate year) 课程。该课程主要是由于SARS期间各科医生都过度专精于自身专科,卫生署希望医生们能够多涉猎其他专科知识。这个过程就要花掉8年左右时间。再加上选择专科做住院医生、参加专科医生考试等,一个医学生最终蜕变为主治医生可以独立看诊、在手术室担任主刀至少需要11年左右的时间。这部分人如果离开大医院去做开业医生成立自己的门诊,自然不难获得民众的信任。

 

2-诊所选址

 

诊所位置的选择非常重要,这其实和做生意是一样的,在名气还没有大起来之前,没有人会有勇气在一个人口不多、诊所又聚集的地区开设诊所的。因此,明智的人都会开始选择在人口相对较多、而诊所相对较少的地区选址,也就是人均诊所数量较少的地方。

 

日本医生会每年都会统计各种有必要、甚至是没必要的数据:这个地区有多少内科诊所,骨科诊所,牙科诊所等,然后今年和去年比这个地区少了几家诊所,多了几家医院什么的。这些数据极其细致,日本的医生可以放心大胆地以此为依据开设诊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些真正需要诊所和医生的地区可以拥有属于他们的医生的到来。

 

很有意思的是,日本很多诊所都在各种大厦里面的某一层,或是某个商场的某个角落。最主要在商业大厦和商场内的租金要远远少于独门独户的租金,还有就是患者在等待时间或者前后的时间就可以在附近逛逛,消磨时间。

 

而在台湾,诊所的选址需要根据诊所的定位作不同的选择,繁华的 CBD 因为高昂的房租不一定是诊所的最佳选择。

 

台湾联安医疗集团创办人颜鸿顺曾分享过他的选址经验:

 

把诊所设立的地址看成一个圆心,半径为1公里。通过走路、开车两种方式,分白天和晚上不同时段,去评估该区域的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年龄层次,以此推断在该区域开诊所后,是否会门庭若市。一般情况下,诊所位置的选择,可见性、可及性非常重要,就是明显且交通发达,老百姓能够快速到达。如果从成本方面考虑的话,社区比商圈可能要好些。

 

3-政策支持

 

日本的医疗服务由私立机构提供,医疗费用则由政府负担,既保证了效率,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日本全民健保下的最庞大和基础的医疗形态,日本的诊所大部分都可以使用医疗保险。

 

对于各年龄层,日本的医疗制度给与了不同的医疗保障:75岁以上的只需负担医疗费的10%;70~74岁需负担医疗费的20%;义务教育就学后开始到69岁需负担医疗费30%;义务教育就学前需负担医疗费20%。

 

台湾的小诊所继承了历史渊源和现有政策的支持,众多的保险和公共政策都是小诊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个体诊所的费用都可在健保体系中报销,无论是西医、中医还是牙医的门诊、急诊、住院、康复、护理、居家照料等医疗服务,均在保险的给付范围内,患者仅需负担部分费用。有买单方自然有消费方。

 

成就日本、台湾诊所繁荣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最重要就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策引导的方向直接决定成效;医生方面,起初与大陆地区一样不受欢迎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后来又如何逆袭的,台湾同胞的经验值得参考;诊所选择人口居多的社区还是繁华的CBD,相信各位看官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其实无论哪种选择都取决于诊所开办的性质,基础综合的社区较为适合;医美、口腔专科的商务区是优选。当然,无论我国将来诊所如何发展,最终将为我国的“强基层”做建设,回归医疗的本质,为民众带来更便利、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综合整理自:春田医管、医学界智库、医馆视界、新康界、火石创造、新医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