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43位访问者

背着医院每月多赚 2000 元,我仍然涉嫌非法执业

来源:丁香园  作者:胡青山  发布时间:2020-05-28   | |

5 月 24 日,周日,上午 12 点 15 分,28 岁的护士于婷(化名)从一名压疮患者家里离开。匆忙吃完午饭,下午她还要去另一位患者家里护理,对于婷而言,「没有休息这个概念」。

 

于婷是广州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护士,除了这个身份之外,她还是一名网约护士。

 

2017 年 5 月,于婷开始接触网约护士这份工作,「最开始是因为经济状况,需要出来上门接单。后面是觉得真的有人需要上门护理服务,就继续做下来了」。她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帮基因检测公司去给客户抽血」。

 

于婷刚成为网约护士之时,这个行业还处于隐蔽的灰色地带。

 

直到 2018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措施。7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对「网约护士」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和规范。

 

2019 年 2 月,「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正式开始,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 6 省市率先开启「网约护士」服务。

 

图源:卫健委官网截图

 

至此,「网约护士」开始逐渐以「合法」的身份走进公众的视野。

 

网约护士一单 158 元,平台抽取 45% 的分成

 

5 月 23 日,周六晚上,还在上夜班的于婷在某网约护士平台接到一份订单,需要她周日上门提供「压疮护理」。

 

患者是一位老人,脚踝受伤,长期卧床,家属提供了一些患者压疮的照片后,于婷接了这一单。

 

周日上午 11 点半,于婷带着护理材料到了患者家里,由于这次使用的护理用品并不贵,因此她自带了药膏、纱布等材料。「如果耗材比较昂贵的话,一般我们是不会买的,会让患者自己去网上购买。」

 

开始服务时,于婷核对了患者的姓名,药物,工具等,确保没有问题。如果用户自备了药物、工具,于婷会检查这些是否在有效期内,并严格核对医嘱处方。

 

12 点 15 分,护理结束,最后一次核对用户的信息后,于婷离开了患者家里。到家以后,她在平台上点击「安全到家」按钮,一次完整的网约护理完成。

 

但是,于婷并没有休息。下午她要去另一位患者家里护理,与上午不同的是,这一单并不是通过平台接收的,而是通过「老客户介绍的」。

 

于婷表示,她从事网约护士三年了,一直都有老客户介绍新客户。 通过老客户介绍订单可以绕过平台,避免平台收取服务费。

 

「目前护士到家打针的话是一单 120~130 元,如果去平台下单的话,一单是 158~168 元,平台抽取的比例是 20~30%」,但是,于婷说,「 其实 20~30% 已经是比较小的比例,去年正常情况是 40~45%,相当于一单 158 元的话,你就只能拿到 100 元。如果距离远的的话,其实来回路费都去了一二十块钱,就相当于只有七八十块钱,七八十块钱在广州其实还是很不划算的。」

 

目前于婷一个月能接 10~12 单,能挣 2000 元左右。在这些订单中,7~8 单是通过老客户介绍的,仅 4 单左右是通过平台接单的。 也就是说在于婷上门护理的订单中,绕开平台通过老客户联系的达到 70%。

 

于婷有一个长期客户,是一名儿童,得了水俣病,每个星期都要打针,「他们不是说打一次就好了,他们会一直打。」这种情况下,客户一般倾向于直接与网约护士建立私下的联系。

 

在新冠疫情期间,绕开平台接单的情况更为普遍。「有些人很害怕陌生人进去他们家,人家也不知道你从哪里来,怕你带来感染。他们很避讳,除非不得已,他才会让你去上门」,于婷如是说。

 

不仅患者担心护理人员是否携带病毒,护理人员也同样担心。于婷表示,「疫情期间,不会接触新客户,因为你不知道新客户是什么样子的。老客户的话,至少知道人家住在哪里,会有一个信任的基础。」

 

疫情期间,于婷接到的订单数量显著下降,「一个月最多就是 4~5 单了,基本上全是老客户。」但是, 绕开平台的订单,其实存在巨大的风险

 

安全问题,悬在网约护士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

 

于婷曾经遇到过「奇葩的」订单。

 

接到订单时,她发现服务的项目是「会阴擦洗」或者「尿管护理」,「但是,当你打电话去沟通的时候,问 TA 家里是不是有病人需要这样操作的话,TA 就跟你说 TA 只是为了好奇。」

 

「今年遇到了一起,去年下半年也遇到过一起」,于婷表示,为了避免人身安全的风险,一般晚上 9 点半以后的订单,她就不接了。

 

「网约护士是个好事情,但是安全问题谁来保障?」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综合模拟康复中心主任孟宪梅也提出这个问题,「护士上门提供服务,水平上是没问题的,但是行医的环境变了,安全会存在问题。」

 

据孟宪梅了解,广州的一些医院在提供网约护理服务时,会要求两名护士一起上门。然而,三甲医院的护士日常工作特别忙,两名护士一起上门护理在人力资源上是极大的浪费。

 

于婷坦言,「刚开始的确比较担心安全问题,特别是有些用户要求的时间会比较晚,但是基本上用户对我们上门都是比较客气,也是比较理解的。」为了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于婷在联系客户时会确认患者身份和地址,「用户下单地址与实际地址不符,我有权拒绝服务,例如下单在广州市区,实际服务在增城区,我一般会拒绝。」

 

网约护士绕过平台通过老客户接单,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规避陌生人订单带来的人身安全风险问题。但是,绕过平台可能带来更多医疗安全方面的风险。

 

通过平台接单,平台一般会为医患双方提供医责险、意外综合险和第三方责任险三种保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安全。但是,如果绕过平台,一旦发生医疗安全风险,责任划分将异常困难。

 

于婷曾经建议自己的同事陈怡(化名)跟她一起做网约护士,但是陈怡尝试后就放弃了,她坦言:「不太安全,最重要的是有些项目风险比较高,对护士和病患都没有保障,出了事都不知道把责任算到谁头上。」

 

当网约护士的上门服务涉及有创性护理项目时,医疗安全风险更大,尤其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项目。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广州医学院教授吴兰笛表示:「有创性的项目都是要护士把东西往病人身体里打的,但你怎么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呢? 他可以骗你是医生开的药,但你怎么能保证这里面是不是毒品呢?而就算这些情况都不会发生,但是病人本身很可能会对药物过敏而不自知,他让你把过敏的药物打进体内,出了事谁负责呢?

 

其实,不仅仅是网约护士担心上门护理的医疗安全问题,患者同样有此担忧。2019 年南方窗「调研中国」针对广州市网约护士的一份调查显示,40.91% 的居民担心网约护士的质量,34% 的居民担心出现医疗事故。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也曾明确指出,「一方面是护士本身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是患者的医疗安全,这是『互联网+护理服务』中最关键的环节。」

 

安全问题成为悬在网约护士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

 

在灰色地带「非法执业」,网约护士路在何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 2017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 2.4 亿人,占总人口的 17.3%。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 1.5 亿,占老年人总数的 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 4000 万左右。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使很多带病生存的老年人对上门护理服务需求激增。

 

卫健委发布的试点方案中, 将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重点对象

 

于婷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老年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 60~70%,剩下的主要是于 20~30 岁的女性用户,常见于早孕,试管移植后需要进行保胎治疗,还有一些需要提供长期上门护理服务的儿童等特殊人群。」

 

但是,在巨大的需求下,网约护士却面临重重困难。

 

除了前文提到的安全问题,吴兰笛表示,观念也阻碍网约护士的发展。「我做了几十年护士, 护士之间有一个共识就是他们的理想工作地点是在围墙里面,不是在围墙外面。所以这一点,限定了护士。而且从培训到工作,护士都是非常守规矩的,这种灵活度比较大的事一般不会做。」

 

于婷所在的医院其实并不支持其员工从事网约护士工作,因此她实际上是背着医院在接单。《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2019 年市面上 10 余家网约护理平台上,大部分护士都是以个人身份瞒着医院提供「网约」服务。

 

「医院觉得上门护理的风险太大了,而且一些安全隐患比较大,所以我们领导不怎么支持我们」。于婷表示,「其实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网约护士相当于跟医院抢生意一样。门诊像生意一样,如果所有的人都在家里打针护理,那门诊就没有什么病人了。」

 

吴兰笛表示,刚开始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时候,遇到医院方面的阻力不小。「卫健委一回来就开会,召集了几个单位,广州佛山深圳三个市的卫健委和南方医院、中山肿瘤医院、广东省护理学会、广东省护士协会讨论试点方案。 南方医院的代表当场就说不参加互联网+,他们说忙不过来,我的人在外面出事了,还要找我的麻烦。

 

然而,2019 年卫健委公布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指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医疗机构。这意味着, 护士并不能以个人身份开展「网约」服务,需要由医疗机构派出。

 

除此之外, 根据我国的《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地点为护士证注册的医院。也就是说,网约平台护士以个人身份兼职接单,涉嫌「非法执业」。虽然目前部分地区放开了医护人员「多点执业」,但是范围小、标准高仍然限制了护士们走出医院。

 

为了规避风险,一些网约平台也在探索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模式。但是,就于婷而言,目前她仍然涉嫌「非法执业」。

 

没有医院的支持,那些从事「线上预约,上门护理」的网约护士们,正游走在安全边缘与灰色地带。

 

「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推导,我不知道网约护士能够持续多久」,孟宪梅表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确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能否在国内遍地开花恐怕还有待观察。」

 

不过,对于婷而言,她还会继续做下去。「我从事网约护士已经三年了,其实也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很多患者是真的需要你上门指导和护理,也是真的需要帮助。」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