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10468 位访问者
如果人的行动选择中,只能依据排序(序数),而不能进行基数的比较,那么,进一步思考,就是人的这种选择行动,与人心以外的客观世界,就只能是两种分析研究方法。
一个是序数世界,一个是基数世界。
如果芝派承认,人的行动只能体现其目的排序(优先级比较),而不能进行基数的比较(大小比较、多少比较),那么,其在方法论上,又怎么会选择与自然科学(基数世界的研究学科)一样的方法论呢?
包括芝派理解不了奥派的先验,主观世界的序数排序方式进行选择,就是先验的,是先天形成的,就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什么假设。
从古典经济学出现,开始认定人的行为有规律,到主观价值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这中间最为巨大的差异,就是对主观价值的理解问题。
而主观价值论,不是简单地说,一切评值,只能由具体的人进行主观评值,不存在任何的客观价值,还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根本性的变革。
因为人的行动由意志驱动,研究人的行动规律,本质上是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规律。
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对行动结果的评值,只能是序数方式。也就是只能进行1.2.3的排序。
这就决定着研究人的行动规律,必然要采取与基数世界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正是奥派二元方法论的基础。
不可基数量化的排序,要怎么进行研究呢?这就涉及到对人们主观价值的理解问题,接下来,我就简单地说明一下奥派理论中对主观价值的理解,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天做的那些选择,哪个不是一个个价值判断的结果?
为什么你会选iPhone不选华为?为什么你宁愿多花一小时挤地铁也不愿打车?为什么有人愿意花3万买奢侈品包包,却为超市里一个苹果涨价5毛钱斤斤计较?
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揭示了人类行为最深层的秘密!
先问你个简单的问题:你能百分百准确预测你朋友明天会买什么手机吗?别说你朋友了,有时候你自己都猜不透自己最后会选什么!
这就是人类行为最核心的奥秘:我们的内心判断,是一个无法被外部世界完全捉摸的黑箱!
科学家们可以精确计算火箭的发射轨道,可以预测明天的天气,甚至可以测量原子的运动。
但预测一个人内心究竟会如何判断,会做出什么选择?抱歉,没有答案!
小明站在手机柜台前,纠结是买注重拍照的P型还是注重续航的X型。 我们或许知道他喜欢摄影,也知道他经常抱怨手机没电,但他最终会选哪一款?
他内心如何权衡"拍照的乐趣"和"续航的便利"?这个精确的"算法",我们无法破解!
我们可以分析笑话的结构,可以测量笑声的分贝,但为什么这个人会笑而那个人不笑?为什么同一个人今天会笑明天却不笑?这个"get到笑点"的过程,是科学无法完全量化的!
人类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一个是外在的物理世界:这里有山川河流,有重力和电磁波,有神经元和荷尔蒙,一切都按照物理法则运行,可以被精确测量。
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这里有喜怒哀乐,有欲望和恐惧,有"我更喜欢这个而不是那个"的主观判断,这个世界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直接体验。
问题来了:这两个世界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法。
答案是:没有!至少目前科学还没找到!
下雨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没带伞的行人来说是灾难,对干旱地区的农民来说是祝福。 相同的外部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引发完全相反的反应!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面对相同的外部刺激也会产生不同的内在判断和行为选择!
这就是科学家们遇到的巨大难题:我们可以越来越精确地测量外部世界,却无法准确预测这些测量结果将如何转化为人的内心判断和行为选择!
人类做决策的方式,和计算机完全不同!
计算机处理的是精确的数字:1+1=2,这个文件大小是353KB,内存还剩47%。
但人类思考的方式是排序:我更喜欢A,其次是B,最后是C。我们不会想“我喜欢A的程度是87分,喜欢B的程度是62分”。
看看你午餐怎么选:你可能心里想"今天最想吃牛肉面,其次是鸡肉饭,实在不行就吃蔬菜沙拉"。 你知道这个偏好顺序,但你不会去计算牛肉面比鸡肉饭"高多少分"。
这就是人类决策的关键特点: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排序机器,而不是计算器!
而有趣的是,外部世界却是一个精确到毫厘的数量世界:牛肉面需要100克牛肉、200克面条、1升水——这些都是精确的数量。 鸡肉饭需要150克鸡肉、1碗米。 蔬菜沙拉需要5种蔬菜各50克。
人类必须用主观的、模糊的"我喜欢这个排第一"的思维方式,来调配和使用外部世界中精确的、可测量的资源。 这就是人类行为的独特之处!
更神奇的是,人脑有一个"超级排行榜"功能!
你以为食物、音乐、工作、爱情是完全不同类别的东西,无法比较?错了!在你的大脑里,一切都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比较!但不是比较重量大小,而是指哪一个手段能更快地满足更为紧迫的目的?
当你极度饥饿时,一顿饭的满足感排在第一位,音乐会可以等等。
但一旦你吃饱了,欣赏期待已久的画展可能立刻跃升到首位,甚至超过再吃一顿更好的饭。
看到了吗?食物和艺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在你的脑中是被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的!
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我"的满足感或减少"我"的不适感。
但同样的情况,人的选择并非必然。挨着饿,也要先做别的事,也一样大量存在于人们的选择之中。
想象一下你的周末计划:是完成工作报告(成就感),还是陪伴生病的家人(情感慰藉),还是看一场电影(娱乐放松)?
你不会把它们分别放在"工作"、"家庭"、"娱乐"三个独立天平上比较。
而是把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放在同一个排行榜上排序,选择此刻"综合来看最值得"的那个。
这就是人类决策的真相: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排序系统,将各种看似不可比较的事物,都放在同一个序列里!
空气对生命至关重要,但它通常不值钱。 钻石对生存没什么用,却贵得离谱。 为什么?
答案是稀缺性!
事物的数量和质量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一块土地有它的面积(数量)和肥力(质量)。 但这些客观属性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是因为:
每种事物只能产生有限的效果(一块面包只能填饱一定程度的肚子)
能满足需求的某些事物是稀缺的(食物、住房不是无限的)
不同事物能产生不同种类的效果(面粉能做面包,木材能生火)
正是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才需要做选择!如果一切都无限丰富,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相同的东西,在人的主观评价中可能价值天差地别。
想象一个徒步者带了三瓶完全相同的水:
第一瓶水计划在最艰难的上坡路段饮用(满足最迫切的需求,价值排序最高)。 第二瓶水计划在返程较轻松时饮用(满足较次要的需求,价值排序居中)。 第三瓶水只是作为紧急备用(满足不确定的需求,价值排序最低)。
尽管这三瓶水物理上完全一样,但在徒步者的主观评价中,它们的价值排序截然不同!
当我们必须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的东西之间做出选择时,我们评价的不是抽象的类别,而是具体的单位!
这一点极为重要!
同时,我们不是在比较"时间"和"金钱"哪个更宝贵,而是在比较"这1个小时"和"这100块钱"哪个对我当下更重要!
一个学生,他需要一本教材,有两个选择:
选项A:花3个小时去图书馆查找并复印(手段:时间,共3个小时)。 选项B:花50元在网上购买二手书(手段:金钱,共50元)。
他权衡的是:
投入第一个小时搜索的价值 vs 付出第一个10元的价值
然后是第二个小时 vs 下一个10元...
他不是笼统比较"时间"和"金钱"哪个更宝贵,而是比较具体的边际单位的价值:1小时 vs 10元!
更有趣的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单位,在总价值排序中,可能被其他种类的单位隔开。
回到徒步者的例子:他的价值排序可能是:
第一瓶水(用于上坡)
吃掉能量棒(另一种物品)
第二瓶水(用于返程)
使用手机GPS定位(又一种物品)
第三瓶水(备用)
可见,同一种东西(水)的不同单位,在总的价值排序中,被其他种类的单位(食物、电量)隔开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的价值判断不是嘴上说说,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
当一个人实际选择用他的钱买了商品X而不是商品Y时,他的行动本身就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的选择情境下,X带给他的预期满足高于Y。
某人可能声称自己非常重视储蓄。
但如果当他面临在"存下1000元"和"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电子产品"之间选择时,他反复选择了后者,那么他的行为就揭示了,在那些具体的选择时刻,电子产品带来的预期满足感在他的价值排序中高于那笔特定的1000元储蓄。
行动不会说谎!我们真正的价值判断,从来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行动中做的!
了解了这些原理,你是否开始理解为什么不同人面对相同选择会做出不同决定?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面对相同选择也可能改变主意?
因为每个人的价值排序是主观的,是基于他自己的需求、欲望和偏好形成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经济如此强大——它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独特的价值排序做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他人或政府认为"应该"的排序。
奥派的主观价值论,是现代经济学中对人的行动本质提示最为深刻的理论,芝派会模糊化最大化的本质,忽略最大化这种表达带有基数内涵的特性,而没有明确地分析出人的主观价值中排序、序数的特质。
由此,也形成了芝派对奥派的方法论的不理解。
所以,最大化,还是次优排序,不是简单的语言游戏,背后是两个学派对主观价值理解的深度的不同。甚至是方法论上根本的不同。
当然,芝派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会采取很多不能进行基数比较的案例,他们模糊地采用最大化的方式,而不是最优先这一表达,是忽视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性。
如果承认人的意识与意志之外是两个世界,是二元的,那么,方法论上的二元论,就是必须的。
那芝派怎么把人的意志,采取什么自然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呢?要搞什么实证方法论呢?可以说,这一问题是根本性的分歧和冲突。
如米塞斯所说:
但是,只要我们不知道外在的事实——物理的和生理的——怎样在人的内心产生具体的思想和意志、从而导致具体的行动,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不可踰越的方法二元论(methodological dualism)。就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元论和泛物理主义的根本陈述,只是玄学的臆测、没有任何科学基础,对科学研究,既没有意义、也没有用处。理智和经验提示我们,有两个分离的领域:一是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理的现象所属的外在世界,另一是思想、感觉、价值排序,和有意的行为所属的内在世界。就我们现在所知,没有桥梁连接这两个领域。相同的外在事件,有时候导致不同的内在反应,而不同的外在事件,有时候产生相同的内在反应。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面对这样的事态,我们不得不对一元论和唯物主义的根本陈述持保留态度。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自然科学有一天将比照解释某一化合物的产生是一定组合的化学元素必然、不可避免的结果那样,以同样方式成功解释具体的想法、价值判断和行为的产生。但是,在那一天之前,我们必须默认方法二元论。
人的行为,是产生改变的手段之一,是宇宙活动和宇宙生成的一个元素;所以,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合理对象。鉴于——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人的行为不可能被追溯到背后的原因,所以必须视为最终的给定,而且必须当作最终的给定来研究。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