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间,连锁药店曾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借助政策东风、资本加持,几乎所有的大中型连锁都在跑马圈地,行业里出现了数十起金额过亿元的收并购交易。但时至今日,连锁药店正集体面对一个多重矛盾交织的现实——处方外流不及预期,线下客流量下滑,线上转型艰难,资本退潮,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2024年,六大上市连锁药店品牌仅有益丰大药房一家实现净利润增长,其余五家净利润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益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公司在最近一年相继出现了股东减持套现的消息,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近日,有资深业内人士向“健闻咨询”透露,有多家连锁药店正在寻求整体出售,“甚至有已经上市的连锁药店也做过这方面的考虑”,但行业信心不足,没有资方愿意接手。
连锁药店这门生意遭遇业绩下滑和冲击的背后,是对政策误判、此前过度扩张与线上转型滞后等诸多问题的集中爆发。当前处在激烈变革中的连锁药店行业,能否重新找到自身的产业价值,找到率先走出行业阵痛的路径?
一、处方外流预期难兑现,连锁药店加速洗牌
过去几年中,中国线下药店曾经历了一段飞速扩张时期,数量从2019年的52万家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70万家,连锁药店一度成为资本市场公认的黄金赛道,头部连锁药店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加盟等多种方式,加速门店扩张。
2022年至2023年间,老百姓大药房、大参林、益丰大药房、一心堂、国大药房等行业头部连锁药店先后突破万店规模。为了“跑马圈地”扩张门店,部分连锁药店甚至选择溢价收购。
2023年,漱玉平民曾计划以7.15亿元溢价68倍收购辽宁天士力大药房连锁公司100%股权、溢价10倍收购济南平嘉大药房60%股权,招来交易所问询函。彼时漱玉平民尚背负有29亿元左右债务。
盲目扩张埋下的隐患在此时便已有预兆,但随着资本涌入,头部连锁们扩张的热情却一直高涨。
“连锁药店在这个阶段的盲目扩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医药分家’、‘处方外流’等政策的预期过于乐观了。”医药零售行业资深从业者秦澜分析。
2021年,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定点零售药店与医疗机构并列作为医保药品供应渠道,并要求全国部署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实现处方跨机构流转,就此确立了“双通道”机制。2023年,国家医保局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积极支持将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报销范围。
接连推出的政策法规昭示着政府推动医药分家、处方外流的决心,也让连锁药店与资本看到一片蓝海,押注医院处方将快速流入院外市场,进而支撑药店门店流量与高附加值药品销售。
然而现实却给了连锁药店们沉重一击,处方不仅没有大规模流向社会药房,反而回流至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院凭借低价甚至免费的基药和更高报销比例,截留了大量慢性病用药需求。
行业环境也在急剧变化。一方面,医保飞检开始全面覆盖药店,倒查2023~2024年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并推行“驾照式记分”制度,直接关联药店负责人执业资格;另一方面,追溯码强制落地也大大提升了药店的合规成本,从大型连锁到中小药店都面临压力。
“以前开一家药店半年就能盈利,现在要延长到一年,现金流压力更大了。”秦澜介绍。
从2024年财报数据来看,六大连锁的业绩表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营收同比涨幅均未超过10%,最高涨幅仅为8.01%。而在2023年及以前,六大连锁营收涨幅大多超10%,甚至超过20%。
归母净利润的变化更为明显,仅益丰大药房一家实现增长,其余五家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漱玉平民更是在2024年出现了自2019年以来连锁药店行业的首次亏损。
尝到盲目扩张的苦果后,已有部分连锁药店选择放缓扩张步伐,例如老百姓大药房在财报解读会中透露2025年全年计划开店1000家,主要是加盟门店,并且以老店转加盟为主,相比扩张高峰期的2023年公司新增门店3388家,速度明显放缓。
在过往的激进扩张过后,现在大家明显趋于追求稳健,相比规模,大家更追求利润,而关闭部分经营不善的门店也成了常态。以益丰大药房为例,2023年关闭门店数量仅有153家,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1078家。
“我了解现在有至少五六个连锁药店企业要卖,但根本没有人接手。”秦澜透露,行业对连锁药店的信心已经告罄,即便是处于头部已上市的,也出现了有企业考虑寻求整体出售的打算。
今年6月,益丰大药房股东套现曾引发关注,控股股东厚信创投及其一致行动人益之丰、益仁堂,三家有限合伙企业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424.83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2%。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此次减持套现金额可超过6亿元。而在更早的去年9月、10月以及今年1月,益丰大药房股东已经多次减持股票进行套现。
老百姓大药房也在今年5月7日抛出一份减持计划,控股股东老百姓医药集团将在3个月内减持2280万股,按当前股价计算,套现约4亿元。
行业已然不复当年的火热场景,但零售药店面临的冲击还在持续。
二、医药电商挤压加剧,积极拓展线上渠道
在连锁药店扩张受阻的同时,医药电商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根据米内网数据,按终端平均零售价计算,2024年中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规模达9411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实体药店占比跌至65%,较2023年再跌2.5个百分点,销售额也首次出现下降,从6229亿元降至6117亿元;网上药店则创下3292亿元新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从线下药店转移到线上购药,连锁药店增速下滑,医药电商头部企业的业绩表现却很亮眼。
京东健康2024全年营收582亿元、净利润47.9亿元,双双超预期,尤其是下半年实现“双位数”增长;阿里健康实现营收305.98亿元,同比增长13.2%,净利润14.32亿元,同比增长62.2%;平安健康也在2024年首次实现全面盈利,全年实现净利润0.88亿元,较上年亏损3.3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除去B2C平台,美团医药等O2O平台分流急用药需求,直播电商瓜分健康消费品份额,都直接影响着零售药店的市场。
2024年以来,各地陆续放开线上医保支付,进一步利好医药电商,“线上医保支付开放后,去年就已经为医药电商带来十几亿元规模的市场增量。”秦澜透露。
压力之下,连锁药店们也在大力布局线上渠道,积极入驻B2C、O2O平台,或是自建小程序。
从公开数据来看,在老百姓、益丰、一心堂、大参林、健之佳、漱玉平民等连锁药店品牌中,O2O渠道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且增速远远高于企业营收大盘。
2024年,健之佳线上渠道营业收入总计25.86亿元,同比增长19.47%;老百姓线上渠道销售总额约为24.7亿元,同比增长约24%;益丰药房线上业务销售总额21.27亿元,同比增长17%;一心堂2024年新零售板块实现同比增长47.6%,O2O即时零售渠道贡献达78.2%;漱玉平民于去年新增B2C代运营业务,在已有的O2O业务领域也录得稳步增长,其中直营业务销售额8.13亿元。
连锁药店们也在探索直播渠道,健之佳披露2024年开展直播220场,销售额达1亿元,同比增长33%;老百姓也表示,公域方面,多渠道多场景直播效果显著,滋补、保健等多业态品种发力明显。
尽管积极拥抱医药电商,但实体药店的市场空间仍旧难免受到挤压。药店的自建小程序投入高、流量有限,难以与大平台抗衡;入驻O2O平台、B2C平台则面临高佣金的代价,盈利空间被压缩。
三、阵痛中的转型,寻找第二曲线
除了常规的新零售、承接处方外流、DTP药房等业务布局外,连锁药店也在向非药业务转型。
一心堂将药店打造为“便利店”模式,不仅出售药品、保健品,同时还供应护肤品、化妆品等个护家清产品,以及牛奶、休闲零食等。
数据显示,2024年一心堂泛健康品类销售同比增长29.3%,其中,功能食品增长120%,个护品类增长28.7%。
一心堂已明确,将提升非药品类经营,未来将减少对医保支付、药品销售的依赖,将医保销售占比从目前的约30%,降至25%以内。药品销售占比短期目标降至60%附近,长期目标50%附近,大力发展非药泛健康类产品。
此外,一心堂还将在云南区域改造出500多家三代门店,试点门店非药占比从15%提升至40%左右。
老百姓转型的重心则是在非药品类上打造了“老百姓优选”,提供健康生活好物。2024年老百姓自有品牌自营门店销售额达到35.4亿元,自有品牌销售占比22%,较2023年上升2.4个百分点。
漱玉平民在2024年试点引入乳制品、花生油等高频生活便利品。并与大树、旺旺合资的“大树漱玉”药房,聚焦个护、进口药品等差异化商品。
“连锁药店要在商品和服务上做出差异化,让用户对旗下的商品品类、服务形成认知。”从业者陈宣介绍,山东某连锁药店品牌推出戒烟用户管理服务,为用户提供戒烟相关的商品与服务内容。
连锁药店们积极打造第二曲线的背后,是正在经历的新一轮转型重构周期。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处方外流”落地速度不及预期,疯狂扩张带来的战略成本集中显现,电商平台的增长深度切割用户触点,加之医保政策的变化与技术成本压力并行,连锁药店正站在一个必须重新定义“价值”的关口。
当风口退却后,留给连锁药店的将是“务实转型”的冷静时代。
(为保护受访人隐私,文中秦澜、陈宣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