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32213 位访问者

镜鉴 | 工业革命,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源:古老板的老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8   | |

今天,我们穿越回18、19世纪的英国,看看那场改变人类命运的工业革命,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一个谜题:所谓“田园牧歌”的真相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工业革命“前夜”,那个被无数文人墨客描绘成“黄金时代”的英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

  

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人人有地种,有屋住,生活宁静而美好吗?我要用冰冷的事实告诉你们:完全不是。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结构是僵化的。

  

最好的土地被贵族和地主占有,生产方式是几百年不变的传统农业。

  

城市的工商业呢?则被各种“行会”牢牢把持。你想当个木匠?对不起,得行会师傅点头,而且名额有限。

  

你想开个小作坊?对不起,可能需要国王的“特许状”。

  

整个社会,就像一潭死水,几乎没有给新人留下任何空间。

  

这时候,一个巨大的、无解的难题出现了——人口在不断增长。

  

这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死亡率在下降,新生儿存活率在提高。

  

但是,对于那个僵化的社会来说,这简直是场灾难。

  

多出来的人口去哪里?土地没有增加,行会的岗位没有增加。

  

这些“多余”的人,就成了社会的“弃儿”。

  

他们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那些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一无所有的人。

  

他们无法进入农业,也无法进入手工业,只能在社会的边缘游荡。在丰收季节,他们能去农场打打短工,赚点糊口的钱。

  

一到冬天,就只能靠私人慈善和教会的救济过活,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皇家海军,战死的士兵有1512人,而同期病死或失踪的,高达13万多人!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当时的年轻人,即便去参军,更大的可能性也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军营里恶劣的卫生条件、残酷的惩罚和各种瘟疫。

  

所以,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根本不是什么“田园牧歌”。

  

它是一个被人口爆炸的压力绷到极限,内部充满着贫困、饥饿和绝望的社会。

  

大量的“过剩人口”像幽灵一样漂浮着,他们是潜在的乞丐、小偷、土匪和妓女。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崩溃的边缘。

  

这就是我们故事的起点。记住这个背景,我们才能理解后面发生的一切。

  

第二个谜题:是谁把妇女和儿童“赶”进了工厂?

  

就在这个社会即将被“过剩人口”压垮的时候,一个“怪物”出现了——工厂。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企业家们开始建立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

  

于是,那个流行的故事版本就登场了:无情的工厂主,像抓奴隶一样,把自由的农民、幸福的家庭主妇和天真烂漫的儿童,都抓进了暗无天日的工厂。

  

但我们要反问:工厂主有这个权力吗?他们是警察还是军队?能强迫任何人去工作吗?

  

答案是:不能。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开出工资,雇佣那些“自愿”来工作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批进厂的工人,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自愿”走进那个在后世看来如同“地狱”的地方?

  

答案你可能已经猜到了。

  

他们,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过剩人口”。

  

是那些在传统社会结构里,已经无路可走,在饥饿边缘挣扎的人。

  

米塞斯说“如果说是工厂把家庭主妇们从育儿室和厨房,把儿童从他们的游戏中强拉出来,这是对事实的歪曲。此前,这些妇女实际上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因此难以填饱其稚子。这些儿童是在饥馑状态下生存的,他们唯一的避难所就是工厂。严格说来,是工厂解救了他们,工厂使他们免于成为饿殍。“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停下来,默读三遍。

  

它像一把锤子,敲碎了我们脑子里那幅温情脉脉的“田园画”。

  

是饥饿,而不是工厂主的鞭子,把妇女和儿童“赶”进了工厂。

  

他们走进工厂,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活下去。工厂主提供的工资,在今天看来可能低得可怜,但在当时,这笔钱,是他们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赚不到的“救命钱”。

  

这就引出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个核心误判:我们总是拿当时工人的生活,和“现在”我们的生活作比较。

  

一比,当然觉得惨不忍睹。工作14个小时,没有双休,住在拥挤的贫民窟,这日子怎么过?

  

但是,这种比较是耍流氓。

  

正确的比较对象,应该是当时的人,如果不进工厂,他们的“另一个选择”是什么。

  

那个选择,不是回到宁静的乡村继续当快乐的农民——那个世界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

  

那个选择,是失业、是乞讨、是犯罪、是活活饿死。

  

所以,当时人们面临的选择题,不是“进工厂受苦”和“在田园享福”二选一。而是“进工厂虽然很苦但能活命”和“不进工厂就饿死”二选一。

  

这是一道残酷的单选题。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再去看历史,心态就完全不同了。

  

工厂,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瞬间,它不是一座监狱,而是一艘“诺亚方舟”。

  

虽然船上拥挤、肮脏、气味难闻,但它至少能让你在洪水滔天的时代,保住一条命。

  

同样,当时中国有八亿农民,联产承包制实施后,农民的积极性大增,但是土地的产出并不会随着人力的增加而增加,大量的农村人口要提高生活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城打工。

  

他们留在农村的状况是,几乎没有多少现金收入,打出来的粮食还要交公粮,没有什么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换,更买不起工业制成消费品。

  

他们当时,最多也就是告别了饥饿。

  

而进入一个劳动密集型工厂,包吃包住,还有工资,可以存下钱,甚至可以有钱在老家改善居住条件,可以有钱给老人治病,给孩子交学费和多吃几块肉。

  

工厂的辛苦当然是真实的,但另一个选择——留在农村,却是远远不如工厂辛苦的成果的,因此,在当时,进入工厂要排大队,甚至要有同乡介绍。

  

不能加班的工厂反而被农民们抛弃,因为他们比谁都更渴望更多的收入,来改善家庭的贫困现状。

  

这样的工厂,对农民来说,是天使降临,而为是恶魔工厂。

  

秦格斯这种坐在书房里的人,永远不明白农民的另一个选择是更为血汗的农村。

  

第三个谜题:工厂到底在为谁生产?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工厂吸纳了“过剩人口”,给了他们活下去的机会。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

  

工厂制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施舍”了一口饭。它还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此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

  

这个变革就是:大规模生产,是“为大众服务”的。

  

你琢磨一下这句话的分量。

  

在工业革命之前,所谓的“工业”,也就是手工业,它主要是为谁服务的?是为少数富人服务的。

  

一个技艺高超的鞋匠,是给贵族老爷做定制皮靴的。一个顶级的裁缝,是给贵妇人做丝绸长裙的。

  

他们的生意好坏,完全取决于上流社会的消费能力。

  

普通老百姓,穿的可能是自己编的草鞋,或者祖传下来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他们,在市场上几乎是“隐形”的。

  

但是,工厂制度一出现,整个游戏规则就变了。

  

棉纺厂是工业革命最早期的典型代表。

  

你要知道,在当时,棉织品是“穷人乐”。

  

有钱人穿的是什么?是丝绸、是亚麻。

  

工厂主一开始就没打算和那些给贵族做衣服的裁缝抢生意。他们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以前在市场上“隐形”的普通大众。

  

工厂的目的,就是用机器,把原来少数人才能享用的东西,变得足够便宜,让所有人都买得起。

  

这个逻辑一旦开启,就势不可挡。

  

鞋厂一开始也是为大众生产廉价的鞋子,富人还是去找鞋匠定制。成衣厂生产的,是给“普罗大众”穿的衣服,时髦的绅士淑女,还是会光顾高级裁缝店。

  

你看,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了。

  

它的核心,不再是“伺候好少数有钱人”,而是“服务好海量的普通人”。

  

这个转变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因为它第一次,让“工人”这个阶级,同时拥有了双重身份。

  

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辛苦工作生产出来的东西,扭头回到市场上,他们自己就是最主要的购买者。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工厂主为了赚钱,就必须想办法把东西做得更便宜、更好,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而工人们作为消费者,他们的每一次购买,都在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

  

当大众的生活水平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水涨船高时,那些原本只为富人生产的奢侈品,也慢慢开始被纳入大规模生产的轨道。

  

今天,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一切——汽车、手机、空调、满大街的快时尚品牌——本质上都是这个逻辑的产物。

  

是大规模生产,把曾经帝王将相才能享受的便利,变成了我们普通人的日常。

  

所以,第三个认知: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那些轰鸣的机器,而在于它从根本上扭转了生产的目的。

  

生产,第一次真正开始为“大众”服务。

  

而劳动者,也第一次从一个纯粹的“被支配者”,变成了手握货币选票、可以决定企业生死的“消费者主权”的拥有者。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如此。在大规模的农民进入工厂之前,中国的国营工厂生产的东西,是农民能买得起的么?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国营酒厂,这个酒是为大众生产的么?在七十年代,农民哪有钱喝酒?

  

而农民进入的所谓血汗工厂是什么厂?是电子厂,是服装厂,是鞋厂,这些产品不都是当时中国民众需要的产品吗?

  

农民工们,其实是在为自己生产。你生产了服装,他生产了鞋子,我们每一个平民才告别了补丁时代,告别了过年才能穿新衣服的时代。

  

电子产品成为无比廉价的东西,人人家里都有几件。一家配齐全屋家电也不过夫妻二人一两个月工资的事。

  

而在八十年代末,一台彩电能花费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

  

正是大规模的为平民生产,才开启了一个每一人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的时代。

  

第四个谜题:是谁在妖魔化“工业革命”?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更困惑了。既然工业革命是“救命的方舟”,又是“为大众服务”的开端,那为什么它在历史上的名声这么差?为什么我们听到的故事,都是负面的、悲惨的?是谁在刻意描绘那个“悲惨世界”?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宫斗戏”——是旧势力,对新势力的反扑。

  

你想啊,工业革命催生的这批工厂主,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贵族。

  

他们可能是磨坊主的儿子,可能是小商人,甚至是原来很底层的工匠。

  

他们靠着自己的精明、勤奋和冒险精神,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一跃成为了新的富豪。

  

这帮“暴发户”的出现,让谁最不爽?

  

是那些传统的统治阶级——世袭的贵族和大地主。

  

在他们眼里,这帮满身铜臭的工厂主,简直是斯文扫地。

  

他们原本稳固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工厂开出的工资,开始从农村虹吸劳动力,地主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招到便宜的农工了。

  

旧贵族们,在经济上竞争不过这些新锐的企业家,怎么办呢?他们选择了一个经典的招数——从“道德”上抹黑你。

  

他们开始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去“关心”工人的疾苦。

  

他们组织各种调查委员会,去工厂里搜集各种骇人听闻的材料,然后写成报告,到处宣传,说工厂是“人间地狱”,工厂主是“吸血鬼”。

  

他们利用自己在议会里的势力,推动各种“工厂法”,来限制工厂的经营。

  

你看,历史是不是很吊诡?

  

第一批站出来“为工人说话”,推动劳工立法的,恰恰是那些快要被时代淘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他们的动机,可能并非真的出于对工人的同情,而更多是出于对“暴发户”的嫉妒和憎恨。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人全是坏人。

  

他们当中肯定有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声音,和那些怀着私心的旧贵族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潮流。

  

再加上一些作家,比如狄更斯,用他们生动的文笔,把工厂工人的悲惨境遇艺术化、戏剧化,就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个“工业革命神话”。

  

这个神话的本质,就是用前资本主义的、贵族式的浪漫情怀,去评判一个新兴的、属于大众的工业时代。

  

它的视角,从一开始就是偏的。

  

所以,我们今天去读那些关于工业革命的历史,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要去分辨,写下这些文字的,到底是谁?他站在谁的立场上?他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带进别人精心构造的故事陷阱里。

  

历史的教训,今天的镜子

  

好了,讲到这里,我们把工业革命的真相,基本还原了。

  

它不是田园牧歌的毁灭,而是一场把几千万“过剩人口”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自救运动。它的核心,是为大众生产。

  

而它之所以名声不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当时新旧势力斗争的“舆论战”。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篇幅去澄清这段历史?难道只是为了“翻案”吗?

  

不是。因为,不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在今天,犯下同样的错误。

  

今天,在亚洲、在非洲、在拉丁美洲,还有很多不发达国家,他们正处在当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夜。他们同样面临着大量的人口,传统的农业和小作坊无法吸纳。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资本,是企业家,是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工厂。

  

但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套“妖魔化工业革命”的西方叙事。他们觉得,我们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剥削后改善”的老路了。我们一开始,就要有高标准的劳工法,要有强大的工会,要给工人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

  

你看,这出发点是不是特别好?特别“人道”?

  

但结果呢?结果是灾难性的。

  

一个刚刚起步的、脆弱的本国工业,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一个企业家,算了算账,发现按照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和福利标准,他一开工厂就得赔本。

  

那他干脆就不开了。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本不敢投资,大量的工厂无法建立。

  

而那些嗷嗷待哺的“过剩人口”,他们本来有机会像19世纪的英国工人一样,走进工厂,先拿到一份能糊口的工资,再慢慢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收入。

  

但现在,因为这些“好心”的政策,他们连进工厂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只能继续停留在更悲惨的失业和贫困状态里。

  

这就是误读历史的代价。那些善意的、高尚的理念,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会变成通往地狱的铺路石。它剥夺了穷人“用低工资换取生存机会”的权利,以“人道”的名义,把他们永远困在了不人道的贫穷之中。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我们戳破了关于工业革命的四个流行神话:

  

第一,所谓“田园牧歌”的时代,真相是人口爆炸、社会僵化,充满了饥饿和绝望。

  

第二,把工人“赶”进工厂的,不是资本家的贪婪,而是饥饿的威胁。工厂是那个时代穷人唯一的“救生艇”。

  

第三,工厂制度的革命性,在于它开启了“为大众生产”的时代,让工人自己,成为了生产成果的主要消费者。

  

第四,对工业革命的妖魔化,很大程度上源于被时代淘汰的旧精英,对“暴发户”企业家的嫉妒和舆论攻击。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头看今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清醒,少一分廉价的道德评判。

  

当然,说到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难道说,政府的干预,工会的力量,就真的一无是处吗?难道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这些因素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没有工会去斗争,没有政府去立法,资本家难道会自动给工人涨工资、缩短工时吗?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也更加贴近我们今天的现实。它正是我们下一讲要攻克的堡垒。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