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34862 位访问者

医保 “结余多多”,医院 “亏损多多”,为何 “冰火两重天”

来源:健康界  作者:秦永方  发布时间:2025-07-25   | |

2024 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2024 年医保基金结余增多,是好事,这意味着国家医保体系更加稳健,民众未来医疗保障更有底气。医院亏损增多,则是坏事,会影响医院发展,也影响民众就医体验。一好一坏,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原因。

  

一、医保结余与医院亏损的直接动因

  

1、DRG/DIP支付改革的控费效应

  

医保基金结余主要源于DRG/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控费机制:将传统"按项目付费"改为"打包预付",设定病组费用封顶线。

  

费率/点值"贬值":医保区域总额预算固定,但医院竞争推高总权重/分值(如抢患者、高编病历),导致点值缩水。

  

2、医保基金结构性失衡

  

全国结余掩盖地方赤字:职工医保缴费基数高、结余能力强(占基金主体),但居民医保在人口流出地、老龄化严重地区面临收不抵支。例如,劳务输出大省留守老人增多,医疗需求激增但缴费人口减少,加剧地方医保压力。

  

资金外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消耗区域预算,2024年异地报销占比上升,进一步挤压本地医院可用资金。

  

二、医保结余增多原因

  

第一,医保缴费持续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职工工资稳步提高,医保缴费基数随之上升,带动职工医保收入增加。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强化医保扩面征缴工作,居民医保参保人数稳中有升,缴费收入也相应增长。

  

第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效显著。DRG/ DIP等新型支付方式,让医院不再 "开大处方、过度检查",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过去医院为增加收入,存在过度医疗行为,现在在新支付方式下,医院主动控制成本,医保基金支出自然减少。

  

第三,药品和耗材集采大幅降低费用。近年来,国家组织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众多常用药品和高值耗材价格大幅下降。药品和耗材费用降低,直接减少了医保基金支出。

  

三、医院亏损增加因素

  

1、政策性亏损(占比约50%)

  

价格扭曲: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偏低,DRG支付标准难以覆盖重症、复杂病例实际成本,形成"低标准高成本"病组亏损

  

财政补偿缺位:药品零加成政策切断药品收入后,财政补助不到位(全国平均补偿不足医院支出的7%),医院被迫自行消化改革成本。

  

监管处罚:医保飞检查处违规收费,罚没款项直接加剧亏损。

  

药品耗材零加成政策影响:2017 年起,我国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部分地区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医院失去重要收入来源。过去医院靠药品和耗材加成弥补运营成本,现在只能通过提升医疗服务收入来弥补,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相对滞后,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缺口。

  

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未得到合理体现。如一台复杂手术,医生需花费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但手术费可能仅几千元,远低于手术成本。相比之下,药品、耗材等物资成本在医疗费用中占比较高,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收入难以覆盖成本。

  

2、运营管理性亏损(占比约50%)

  

医院存在管理粗放、成本控制不力问题。一些医院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设备使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还有医院在人员配置、物资采购等方面缺乏精细化管理,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患者结构变化与分级诊疗未完全落实。随着老龄化加剧,患慢性病、疑难病的老年患者增多,这类患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同时,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全落实,大医院患者扎堆,轻症患者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导致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运营成本上升,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收入不足。

  

3、DRG/DIP适配问题

  

高倍率病例亏损:费用超过支付标准2倍以上的病例(如重症监护),医保仅补偿部分成本,医院承担超额费用。

  

"结余幻觉"误导:医保结余≠医院结余。若医疗成本高于DRG支付标准,即使有医保结余(按比例留用),医院整体仍亏损。

  

四、三方面着手破局

  

面对医保结余增多和医院亏损增加的矛盾,需要从政策调整、医院管理优化和医疗资源配置三方面着手。

  

第一,政策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合理确定 DRG 和 DIP 的支付标准,充分考虑病情复杂性和医院实际成本。加快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的价格,降低药品、耗材等物资价格占比,优化医疗费用结构。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缓解医院资金压力。

  

第二,医院管理方面,医院要加强成本控制,建立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优化人员配置,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提高设备使用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等方式,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院诊疗能力,吸引更多患者,增加收入。

  

第三,医疗资源配置上,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大医院专注于疑难重症诊治,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康复护理,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医联体建设,通过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患者愿意在基层就医。

  

总之,医保结余增多和医院亏损增加的矛盾,是医疗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只要政府、医院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合理政策调整、科学医院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就能实现医保基金稳健运行和医院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最终让民众享受到更优质、高效、公平的医疗服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