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602729 位访问者
跨区域诊疗,特别是线上服务,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医生的执业权限问题和医保政策的衔接问题。
一、 医生执业权限:能否合法地为异地患者提供服务?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但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核心原则是"线上线下一致性",即线上服务的规则要与实体医疗机构的规则相衔接。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关键点在于:
1.医疗机构资质是前提:
医生不能以个人名义直接通过互联网为异地患者提供服务。提供线上诊疗服务的主体必须是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实体医疗机构,且该机构需要申请增加"互联网诊疗"作为其服务方式。这意味着,医生是通过其注册的医疗机构提供的线上平台来提供服务。
2.医师执业规则是关键:
首次诊疗限制:医生不得对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通常,医生只能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患者提供线上服务。患者需要提供在实体医疗机构已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就诊记录、检查报告等),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展复诊。
执业地点限制:医生的线上诊疗行为被视为在其注册的执业地点(即其所在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因此,从法律上讲,当一位北京的医生通过其所在医院的互联网平台为一位河北的患者看诊时,这个行为被视为发生在北京的医疗机构内。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限制,但服务主体仍是医生注册的医疗机构。
3.跨区域备案与多机构执业:
如果医生想要定期、长期到异地的另一家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包括线上协同),需要进行多机构执业备案。但对于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异地患者提供复诊服务,主要遵循的是上述"医疗机构为主体"的模式,通常不需要医生为每个患者所在地进行单独的执业备案。
在法律层面,医生可以通过其注册的、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平台,合法地为异地复诊患者提供线上服务。这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画地为牢"的执业模式。
二、 医保政策衔接:异地患者的线上诊疗能否报销?
这是当前跨区域诊疗中最复杂、进展最快但也尚未完全打通的环节。能否报销取决于患者参保地的政策以及诊疗机构是否接入了国家医保平台。
1.医保的"属地管理"原则:
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各地的医保目录、报销比例、起付标准等政策由各统筹地区(通常是地级市)自行制定。这导致了政策不统一,是衔接难的根本原因。
2.国家层面的推动与突破:
医保电子凭证:国家医保局推出了全国通用的医保电子凭证,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国家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重点是"符合条件",即医疗机构、诊疗项目、药品等都需要在医保定点范围内。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是解决跨区域诊疗报销问题的核心。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过程是:
步骤一:患者需要先在其参保地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现在很多地区可以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线上办理,非常便捷)。
步骤二:患者选择的异地医疗机构(包括其互联网医院)必须是接入了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定点医疗机构。
步骤三:患者在该机构的互联网医院上进行线上复诊,产生的诊查费和符合规定的药品费,在结算时就可以像在本地一样,直接刷医保电子凭证,系统会自动计算医保报销部分和个人支付部分。
3.当前现状: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国越来越多的省市、越来越多的定点医疗机构已经开通了异地就医线上直接结算服务。特别是国家级的大型三甲医院,很多都已实现。
地区差异依然存在:并非所有地区、所有医院都已完全接入。有些地区可能只支持住院费用的异地直接结算,而门诊和线上诊疗的结算还在逐步推进中。药品配送的医保结算也可能存在限制。
总的来说,跨区域线上诊疗在法律上已经可行,在医保报销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实践中的顺畅度取决于具体地区和政策落地情况。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