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434626 位访问者
7月5日,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连发8组数据,内容包含全国医疗服务情况、公立医院病人费用情况,数据更新至2023年第一季度。
公立医院病人费用由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两部分组成。数据显示,2023年1-3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398.9元,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59.1元,两项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涨幅。
次均住院费用则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2023年1-3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为13822.9元,按可比价格同比下降0.8%,二级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为6756.3元,按可比价格同比下降1.4%。
图/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
为了解上述变化可能存在的原因及其背后的行业趋势,我们请教了多位医疗业内人士。
年初尚处疫情高峰,居民购药需求增加
次均门诊费用=门诊收入/门急诊人次,包含药品、检查和其他三个构成部分。新医改实施后,伴随零加成、药品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药占比管控成效显著。
多位专家表示,2023第一季度次均门诊费用的上涨受多重因素影响。
“本年年初,尤其1月份,全国范围内的新冠感染率处于高位,居民用药需求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次均门诊费用的上涨。而在感染潮之后,医疗机构开始反弹抓收入。”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
这从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中可见一斑,2023年1月,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双双上涨。其中,二级公立医院的次均门诊费用同比上涨率甚至达到了23.4%。而参照1-3月的数据,这个涨幅得到“中和”,回落至17%,足以可见1月数据的“特殊性”。
图/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
医疗政策研究学者诸任之也表达了相似观点,并对此补充道:“感染高峰过后,急诊人次也在大幅增加,涉及到需抢救的危重病人,费用肯定会大幅增加,这在同期医保基金的支出方面也有所体现。”
国家医保局于今年5月发布了《2023年1-3月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3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支出5577.45亿元,同比增长21.7%。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联体医保支付研究中心研究院仲崇明则推测,受特殊情形所迫,医疗机构在门诊方面可能开展了一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及药耗使用,导致次均费用大增。
DRG/DIP取得成效,
“国考”促使医院加快调整收入结构
“年初的疫情汹涌,但1-3月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仍同比下降,这充分显示,医保支付改革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诸任之说道。
他进一步分析:“住院收入对整个医院的来说是‘大头’,一般会超过80%。打包付费的‘封顶效应’让平均住院费用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遏制。”
此前发布的DRG/DIP“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将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启动试点地区不断巩固改革成果。按照进度表,我国的支付方式改革目前已走入关键阶段,各省市和医疗机构都已开足马力。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限制住院次均费用上涨的关键因素,“国考”则是促使医院调整收入结构的“另一只手”。
江苏省一位三甲医院的管理者表示,各大医院目前都将“国考”视为第一指挥棒。在现行的56个考核指标中,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出院患者手术占比、CMI值等指标,都促使医院将住院患者中低难度的病人向门诊转移。以CMI值为例,它除了能反映医院收治病人的难度,还对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等多个指标起到“校正”作用,是不少医院的‘主攻对象’。
分享到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