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434726 位访问者
尽管自从二季度以来,药店的客流和客单价都普遍出现了下滑,但截至2024年上半年的药店门店数量却再次创出新高,一举突破了70万家。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是压力传导滞后的表现。由于2024年投入运营的药店都是在之前做出的投资决策,没有对政策作出有效预期。随着政策的持续收紧,药店数量将在2025年迎来转折点,从重数量轻质量转为精细化运营下的高质量发展。
自从2023年门诊统筹在全国落地完成之后,药店面临的真正挑战才出现。之前市场一直有声音称线上的医药电商会取代线下的药店,其实这种观点并没有认识到在药品零售领域两者是共生的,不存在谁取代谁的可能性。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大的挑战都是监管的收紧,而对医药零售最大的冲击就来自门诊统筹。
由于门诊统筹的实施,原有医疗机构的额度扩大相对容易,但对院外的零售药店的年度医保额度需要重新审定。长期以来,零售药店拥有的只是个账医保额度,添加了统筹额度之后,医保的额度虽然会有所扩大,但由于统筹额度的处方来源和审核较为严格,对原有的个账额度下的医保基金使用也将合并监管,这对药店和基于药店医保额度的医药电商共同形成了冲击。
另一方面,自从2024年以来,随着各地“药品比价通”平台的上线,药价改革的覆盖面从院内向院外延伸。从年初的四同到年中的比价,再到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和药品追溯码,医保将对处方药在药店的销售全流程监控,整体的监管早已不是2023年之前的宽松状态。
医保对药品零售店影响主要分为4点:用户回流医疗机构、拉平院内外药价差、控制处方来源和防止医保欺诈。
第一,随着个账收入减少,用户更愿意使用统筹资金购买药品,用户回流医疗机构明显。虽然很多药店已经拿到了门诊统筹的额度,但是用统筹资金的额度必须是来自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处方,而病人要获取这样的处方就必须前往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处方的调剂很容易就被医疗机构截流进入到医疗机构自身的药房。另一方面,没有统筹额度的药店很难说服个账大幅缩水的用户进行大额消费,两者叠加导致药店的客流自然就下降了。
第二,从表面上来看,无论是四同还是比价,拉平药价差是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一方面可以惠及民生,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降低医保的损耗,并为医保支付价的全面实施提供基础设施。但如果回到DRG即将全面覆盖以及门诊统筹这两项政策来看,药价差的治理只是整体门诊改革的一小步,未来的政策工具将会在有效控制门诊支出上发力。
第三,从政策结果来看,四同和比价减少了医保损耗,拉平院内外的价格,但无法限制院外的患者选择。因此,严格限制门诊统筹资金报销的处方来源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在开通门诊统筹之后,由于原先药店一直采用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的处方,其补方特性较为明显,有助于高价药的销售。所以,今年以来各地对获取门诊统筹资质药店采取了严格限制处方来源的措施,要求处方必须来自医保定点机构,而非无医保资质的平台互联网医院。
第四,由于药店在纳入门诊统筹后将接受与医院一样的监管,原先很多医保报销的擦边球模式难以展开,特别是医保电子处方中心、进销存监管系统和药品追溯码实施之后,这类药店很难再进行违规操作。而基于其上的医药电商也将面临类似的挑战。
因此,医保改革正在向精细化推进,通过借助各类政策工具降低整体的损耗,特别是通过门诊统筹和相关的配套工具加强了对院外药店的管理,最终将导致药店市场巨变。
从目前来看,统筹药店虽然能够留住客户,但受到处方来源的限制、药品比价和进销存一体监管,对其高标价高毛利产品的销售会形成明显影响。反而是无门诊统筹但有医保资质药店的灵活度要相对较高,但无门诊统筹资质药店面对的是医保个账大幅减少的用户,用户的购买力明显受损。
未来整个药品零售市场将分为与医院有明确利益联接的院边店和其他零售药店。院边店主要承接部分高值耗材和药品。虽然院边店的营收会较高,但由于缺乏议价优势,毛利会较低,很难有利润。而其他零售药店则主要销售高毛利的大健康产品和OTC药品,以自费用户为主,虽然单店营收不高,但能保持更高的毛利和净利。
从趋势来看,连锁药店大量关闭亏损门店将是一个短期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医保高压,不合规经营门店关闭将越来越多。两者叠加效应将会导致药店总数在2025年开始出现下降。但未来仍会有一定数量的新店开业,只是闭店数量会逐步超出新店。新开药店将集中在如何有效提升自身运营能力上,而不是像原先那样只要开通医保就可以获利,药店粗放经营时代结束了。
分享到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