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494351 位访问者

大联盟集采,19个生物药蓄势待发

来源:米内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01   | |

近期,各地集采消息频传,引发业内关于生物药集采的猜想。

  

新疆牵头的26省联盟集采浮出水面,广东拟组建246个品种集采,四川69个化学药集采启动在即。时间线更早一些的1月14号,安徽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提出“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19个品种成热门选手,不乏贝伐珠单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人促红素等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20亿元的大品种。

  

生物药集采持续扩面提质,广东、江西、安徽等地积极探索覆盖范围和规则,集采规模及标准有望进一步提升。

  

生物药集采拟中选规则“大猜想”

  

今年2月,安徽省医保局发布《省医保局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涉及20项关于全年医保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年内开展省级省际药品、耗材集采不少于1个批次,牵头全国生物药联盟集采

  

 

随后一个月(3月18日,安徽省医药商业协会组织召开交流研讨会,围绕安徽牵头全国生物药联盟集采等内容,进一步探讨生物药集采政策、集采规则适配性,研讨集采降价与创新平衡等矛盾,以及探讨创新药豁免集采、专利药分级降价等机制。业内由此推测,大联盟生物药集采即将拉开序幕。

  

此前,安徽在生物药集采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安徽此前组织开展2022年度、2023年度两批次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集中采购。

  

  • 2022年度安徽生物药集采创造性地采用A/B组双信封制确定入围产品,其中全国首款上市的生物药被划入A组,其他划入B组,入围后产品企业通过专家谈判或最终报价两种方式确定拟中选产品价格,破解了生物药分组难的困局。

  • 2023年基本延续以上中选规则,通过“综合评审+专家谈判+最终报价”三轮确定最终综合得分,未获得拟中选资格的同品规药品,以最终报价的最低价作为该品规备选产品......可见,安徽2022年提出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业内初步预测,今年安徽牵头的生物药联盟集采大概率将沿用以上中选规则。

  

| 920亿市场再掀热浪,19个品种蓄势 

  

结合既往多次集采情况来看,市场体量大、竞争格局饱和的品种是纳入集采的首选。

  

米内网根据2023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生物药产品TOP50,初步筛选出19个获批企业≥3家的生物药品种(不含胰岛素),其合计销售规模超过920亿元。

  

有望纳入新一轮集采的生物药

  

药品名称 2023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生物药市场份额 获批企业 治疗大类 基药情况 医保情况
人血白蛋白 16.23% 杰特贝林、Baxalta、远大蜀阳药业等39家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非基药 乙类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5.59% 泰邦生物、蓉生药业、上海莱士等29家 全身用抗感染药物 非基药 乙类
贝伐珠单抗注射液 4.77% 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药业、罗氏等13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非基药 乙类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 3.41% 正大天晴药业、上海复宏汉霖、齐鲁制药等6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基药 乙类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2.33% 正大天晴药业、信达生物、罗氏等5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基药 乙类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2.13% 石药集团、齐鲁制药、恒瑞医药等3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非基药 乙类
帕妥珠单抗注射液 1.71% 正大天晴药业、齐鲁制药、罗氏等3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非基药 乙类
人促红素注射液 1.41% 三生制药、科兴生物、哈药集团等12家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基药 乙类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1.11% 泰邦生物、远大蜀阳药业、双林生物等19家 全身用抗感染药物 基药 乙类
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 1.06% 正大天晴药业、蓉生药业、武田药品等9家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非基药 乙类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0.91% 长春高新、北京双鹭药业、协和麒麟等16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非基药 乙类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0.91% 国药集团、华兰生物、华润医药等19家 全身用抗感染药物 非基药 乙类
利拉鲁肽注射液 0.87% 华东医药、正大天晴药业、通化东宝药业等5家 消化系统及代谢药 基药 乙类
注射用人生长激素 0.84% 长春高新、安科生物、LG生命科学等6家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基药 乙类
人纤维蛋白原 0.78% 华润医药、泰邦生物、国药集团等12家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基药 乙类
阿达木单抗注射液 0.74% 正大天晴药业、信达生物、艾伯维等8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非基药 乙类
地舒单抗注射液 0.57% 博安生物、齐鲁制药、安进等5家 肌肉-骨骼系统 非基药 乙类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 0.55% 长春高新、默克、LG生命科学等3家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非基药 非医保
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 0.55% 嘉和生物、博锐生物、强生等5家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非基药 乙类

来源:米内网

  

以上19个生物药中,除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外,其余均为医保目录乙类药。按适应症统计,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各占3个及以上席位。其中 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人促红素注射液等品种,2023年销售额超20亿元。

  

贝伐珠单抗可用于多个癌症治疗,近年来增速迅猛,2023年首度突破90亿元,估算2024年有望超越100亿元。目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正大天晴药业、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罗氏制药等13家企业拥有该药生产批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长效升白药,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60亿元,同比增长2.52%;2024上半年收获约32亿元,石药集团、齐鲁制药、恒瑞医药三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九成。

  

人促红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合并的贫血等。从2020到2023年,人促红素注射液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销量超28亿元;2024年H1销量约13亿元。市场份额方面三生制药占比超四成,科兴生物(约21%)、赛保尔生物药业(约11%)等位居其后。

  

与此同时,生物药集采的降幅也是业内备受关注的焦点在第六批胰岛素专项集采中,国家医保局在保供的基础上,对中选规则做出较大的修改,比如全部中选等;2024年4月开标的胰岛素接续集采中,又新增申报价在同组最低价1.3倍及以内的均可中选,以及复活中选等机制,大大提升了企业中选机率。

  

启动年份 集采项目 涉及品种 开标时间 项目类别
2021年 全国第六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胰岛素专项) 胰岛素(餐时人胰岛素、基础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2021年11月 国家集采
2021年 广东11省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带量采购 利妥昔单抗、生长激素、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等 2022年8月 省际联盟集采
2022年 福建2022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生长激素等 2022年11月 省级集采
2022年 河北牵头京津冀化学药、生物药带量集采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酪酸梭菌活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人白介素-11、鼠神经生长因子、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2023年8月 省际联盟集采
2023年 河北十九省(区、兵团)药品联盟集采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 2023年10月 省际联盟集采
2023年 浙江第四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人促红素、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生长激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人表皮生长因子、聚乙二醇化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 2023年11月 省级集采
2023年 江西29省干扰素省际联盟集采 人干扰素α-2b注射剂、人干扰素α-1b注射剂、人干扰素α-1b滴眼剂等 2023年12月 省际联盟集采
2024年 三明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人白介素-11等 2024年12月 省际联盟集采
2024年 江苏第五轮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人干扰素α-2b注射剂、人干扰素α-1b注射剂、人干扰素α-1b滴眼剂、人凝血因子VIII、人血白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 2025年1月 省级集采

 

2022年3月,广东率先打响省级/省联盟生物药集采“第一枪”,国内首款上市且最先获批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中选,信达生物、上海复宏汉霖、罗氏等企业降幅在18%-60%不等;四家生长激素企业中选,降幅大约在10%-50%左右。

  

2023年12月,江西牵头29省干扰素联盟集采开标,共有13家干扰素生产企业参加现场投标,12个品种48个品规采购成功,中选平均降幅47.79%。

  

从上述情况看,相较于化学药和中成药集采超90%的降幅,大幅降价显然不是生物药集采的主要目的,其关键是挤掉药品部分价格虚高以及为后续集采提供经验参考,规则相对化学药和中成药要宽松一些。

  

从2020年10月,国家医保局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450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生物类似药并非集采禁区”,首次从官方层面明确“将生物药纳入集采范畴”;到2023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省的国采和省采均应覆盖化学药、中成药和生物药。生物药逐渐进入药品集采覆盖范围和规则探索阶段。

  

另一方面,由于生物药价格普遍高昂,其经济性和可及性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对此,制定生物药采购政策时还需充分考虑其产品特点、产业发展阶段、临床需求和患者安全等关键信息,降低患者潜在用药安全风险,探索并完善适合生物药的创新采购政策。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