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05188 位访问者

关税战:制药界第一批“受害者”和“豁免者”

来源:深蓝观  作者:吴妮  发布时间:2025-04-27   | |

吴妮 | 撰文

又一 | 编辑

 

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三个月有余,对华的关税政策如同坐上过山车。

 

针对医药领域的关税政策反反复复,4月2日,中药、创新药被明确列为豁免商品类别。4月8日晚,特朗普又声称美国将启动对药品的关税征收。

 

美国政府挥舞着关税大棒,驱赶着制造企业向美国回流,来促进投资与就业。

 

MNC在关税的压力下已经做出表态。4月22日罗氏宣布,未来五年内向美国投资500亿美元,扩大其在美国八个州24个生产基地超过25000名员工的现有规模。不久前,诺华、礼来、强生都宣布了自己的在美投资计划。

 

关税压力正在冲击全球制药业,但短期整体影响仍属可控,头部药企通过供应链调整和库存管理已基本实现风险对冲。默克(Merck)预计新增关税将带来约2亿美元额外成本,小幅下调全年收益上限;百时美施贵宝(BMS)则上调2025年营收指引,强调已考虑中美贸易影响,但未计入潜在新增关税。

 

罗氏(Roche)和赛诺菲(Sanofi)维持全年预期,其中罗氏透露,仅4种药物占其关税风险90%以上,且3种已在美国本地增产,第4种也完成转移扩产,同时两家公司均在中美提前增加库存。

 

对中国来说,最受影响的是向美国出口被加征关税的医疗器械和原料药、仿制药企业。创新医疗器械的美国市场份额不大,而常规医疗器械在美国销量比较大,后者会受到更多冲击。中国原料药的“中间体”产品出口至美国被加收了20%关税,中国原料药企业的竞争优势会被削减——但因为嵌入制药产业链的程度太深,短期影响有限。参考:为何美国加关税影响不了中国制药业?

 

越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越安全。

 

一些乐观者从特朗普的思路分析,也认为美国政府不会把专利和服务贸易的通路堵死。因为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务提供商,服务贸易顺差从2000年的770亿美元大幅攀升至了去年的2950亿美元。

 

这正中研发型药企下怀,在过去两年市场环境的磨练下,他们已经形成以卖管线为导向的生存之道。

 

CXO也是一样的道理,以研发服务形式对美出口的CRO同样”被豁免“;至于代生产部分,依赖美系MNC订单的CXO会收到重创,但药明康德、凯莱英、九洲药业等都在通过推进全球多地产能建设来规避风险。

 

关税战的冲击是全面性的,中国创新药企目前尚可自保,但难言高枕无忧,一些间接影响可能慢慢浮现。关税政策在产业端有一定滞后性,但在学术界,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

 

-01-

科研人员成第一批受害者

 

目前反应最大的是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由于习惯性认为用美国试剂耗材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更稳定,全球的实验室都很依赖美国进口。

 

在中美开启关税战之前,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税战从1月开始升级,美国率先出手,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

 

在加拿大某实验室做博后的Allison(化名)有切身体会,当时实验室的教授,学院里负责订购试剂的采购和财务都要求我们开始囤货。

 

“目前实验室的存货可以支撑一些时日,但后面还没什么打算。即使提前做准备,关税的持续影响下,用更高的价格从美国进口试剂是早晚的事。即使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品,涉及到批次间的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也很难完成丝滑地过渡。”Allison说。

 

对科研人员的第二重打击,来自美国政府对于科研经费的“砍一刀”。

 

特朗普政府对于哈佛大学等学校的管理和内部决策进行政治干预,在被哈佛拒绝之后,美国教育部宣布冻结向哈佛大学提供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和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哥伦比亚大学一度向特朗普政府做出让步,也没有幸免,依然被冻结了资助资金,对科研项目造成严重影响。

 

这导致在美国的科学家产生离开美国,去欧洲或者加拿大的想法。但是加拿大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不如美国,科研人员也相对饱和。如果从美国外溢到其他地区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对本地的科研人员是个不小的冲击,也不清楚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多空位。对科研人员个人来说,就业会变得更紧张,竞争压力会加大。

 

目前最焦虑的还是实验室的负责人,他需要对进行中的课题项目、对团队负责。这些科研人员也不可能在几个月之内收拾好手上的课题,也不会草率地辞掉工作,在其他地区找到新的机会。“大家都能感觉到形势变差,尤其是在美国的朋友,但是都没有下一步的想法,即使行动也不会那么快开始,目前还是观望期。”

 

-02-

产业端稳住能赢?

 

学术界面临的问题,在产业界面前都不是大问题。

 

进口试剂的成本在研发成本中的占比较低,如果有可替代的国产试剂当然更好,但如果国产不可替代,药企不会为了几百美金把几百万美金的事情搞砸。

 

还有一种隐忧在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4月发文,禁止中国、伊朗、俄罗斯等国的研究机构访问他们的数据库。

 

业内人士认为,对学术界、高校应该会影响比较大,但从学术转化到产业的成果有限,此外工业界药企用到NIH的数据库比例与频率相比学术界要低很多。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司法部于2025年4月8日生效的一项最终规则,即禁止或限制与中国或其他受关注国家(古巴、伊朗、朝鲜、俄罗斯和委内瑞拉)有关联的个人或实体访问批量美国敏感个人数据。但该规则豁免了几类原本将受到禁止或限制的生命科学交易,包括监管审批数据豁免、临床研究数据豁免、联邦资金豁免和被动投资豁免。

 

这一项新规代表美国政府收紧了对敏感数据跨境传输的监管,但还好存在豁免制度。短期来看,中国药企以后合规的工作量会增加,但至少有章可循。

 

至于技术脱钩后,FDA对中国临床数据的认可度是否会有所改变,也是一种遥远的担心。

 

一位创新药企BD表示,“现在国内License out的管线偏早期,在临床一期或者更早,推进到二期或者三期才license out的案例较少,后期临床主要交接给海外药企去做。原本会早期进行海外临床的biotech还会继续,因为在谈BD交易时更有优势。但是原本没有进行海外临床的biotech,目前也不会为了防范风险,贸然拓展海外临床。”

 

对于研发型药企来说,弊端没有那么明显,优势反而更多了。“我们的感受是,MNC在这段时间对中国管线的需求有增无减。”

 

如果MNC将生产外包给三星、龙沙或者药明康德等CXO,叠加关税后成本会高于自主生产,所以MNC不得不把生产转移回美国。加大在美国的投资,当然这是一项需要耗资巨大、耗时多年的大工程。

 

生产端成本提高,就要进一步控制研发端的成本。虽然BD交易的授权款动辄上亿美元,但实际上比自研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退一万步,如果美国大药厂减少和中国药企的BD交易,还有欧洲的MNC。不久前在北京亦庄新建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礼来、辉瑞、拜耳、美敦力、沪亚生物和阿斯利康6家知名外资药企新设了研发或创新主体。可见,MNC对中国市场依然十分看重。

 

-03-

在等待中保持警惕

 

“特朗普造成的动荡,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在4年任期结束后绝对还有余震的。就像物价上涨不会因为政策的回撤迅速回落。”Allison感慨道。

 

震荡是不可避免的,而大多创新药企的资源有限,贸然调整是一种损耗,做好眼前的事情反而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形势还不明朗,目前对biotech还没有影响,所以普遍的状态是没那么乐观,也没有那么悲观。

 

从2023年开始,严峻的环境已经迫使中国药企调整以BD为导向的发展,恒瑞、石药等传统大药企也是如此。虽然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越是复杂的外部情况下,借船出海的优势越明显。

 

上述BD人员总结道,“如果我们当初满足于原料药和仿制药的出口,今天也踏不出BD这条路。永远没有人知道未来5年-10年这处避风港还在不在。但是我觉得中国公司就是这样的,被堵住前路就另谋一条路。目前来看BD这条路是可以走的,那就继续走。”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