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66126 位访问者
2025年9月,江西润泽药业有限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这家曾谋划创业板上市被誉为“江西大输液明星企业”的公司,在2024年南昌市级联盟集采中以每袋1.05元的超低价中标氯化钠注射液,这个价格仅为国家集采兜底价的50%。然而中标仅数月后,企业便因“负债严重、流动资金枯竭”宣告破产,拖欠130余名员工工资916.98万元,欠税400余万元。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这已是第三家集采中选后走向破产的医药企业。不久之前,省际联盟骨科创伤项目中选企业常州大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常州市康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也均因破产无法继续供应中选产品。
从“明星企业”到“资不抵债”
江西润泽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曾是江西省唯一从事生物制品、多层共挤膜输液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生产的高新技术制药企业。作为赣州市重点工程项目和医药产业龙头企业,该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占地约100亩。
2017年,公司董事长廖年生曾向媒体透露准备谋划创业板上市。当地政府也曾给予大力支持,2017年税务部门依法减免润泽药业各种税收优惠360余万元。
这样一家曾被看好的企业,如今却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根据赣州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公告,江西润泽药业因负债严重,流动资金枯竭,2025年2月初已经停产。公司拖欠130余名员工工资、社保费用及医保费用共计916.98万元,欠付税款及滞纳金共计400.97万元。更严峻的是,赣州两级法院涉润泽药业公司执行案件共54件,申请执行标的款本金总额共计6.7亿元。公司名下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主要资产已被设定抵押,且经核算已达到“资不抵债”标准。
超低价中标后的两难处境
2024年,南昌市牵头组织氯化钠等注射液市级联盟集采,涉及11个地级市,采购周期为2025年全年。江西润泽药业积极参与并中标,其中100ml:0.9g氯化钠注射液中标价仅1.05元/袋。
这个令人咋舌的价格,仅为第11批国家集采大容量注射液,兜底价(2元/瓶)的50%,比同一品规第二顺位中选产品报价低了约62%。在利润本就微薄的大输液行业,这一“鞋底斩”中标价格注定亏损。
中标之后,江西润泽药业陷入了两难困境。如果按照报价供货,必然是“卖一件亏一件”,越生产越亏本。如果单方面违约断供,企业又会面临严格处罚,其他品种也会被禁入当地医院市场。
这种两难处境在集采中时有发生。2020年8月,华北制药的布洛芬缓释胶囊(0.3g×30粒/盒)以8.04元/盒的价格中选第三批国家集采,供应山东等七省。按协议,首年需向山东省供应2511万粒;但截至2021年8月,仅交付365万粒,供应完成率不足15%。经多次约谈无果,华北制药于2021年8月11日主动放弃中选资格,被国家和山东层面相继列入“违规名单”并评定为“严重”失信,取消其后9个月参加国家集采的申报资格。此外苏州东瑞、常州四药、扬子江江苏制药、北京百奥药业、山德士等公司也陆续被曝出断供问题。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表面上看来,江西润泽药业的破产与其集采超低价中标在时间上相连紧密,但深入分析发现,该企业的经营风险早在集采之前前就已经显现了。
根据公告,江西润泽药业从2025年2月初就已停产,而集采执行结果是从2025年1月1日零时起才开始实施。也就是说,集采供货刚刚启动,企业就已经停产。
江西润泽药业的经营风险早有迹象。根据公开信息,近年来该公司官司缠身,2019年至2023年间面临的诉讼达到顶峰,作为被告和被执行人的案件高达110起。从2021年11月到2024年1月,该公司还涉及6起终本案件,执行总标的7010万元,其中未履行金额高达6995万元,也就说,企业在供货之前就已资不抵债。
从员工人数规模来看,从2022年开始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到2024年登记员工人数已从107人跌至68人。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在参与集采前就已存在严重的运营问题。
业内知情人士分析,润泽药业在集采启动前经营状况就不佳,其破产“应当有很多外界无法知道的因素”。集采超低价中标可能只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根本原因。
从“唯低价”到“反内卷”集采转型
润泽药业破产事件发酵之际,正值国家医保局对集采规则进行重大调整。2025年9月,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正式发布,首次将“反内卷”纳入集采核心原则。
本次集采规则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中标,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的50%”时,将以“入围均价的50%”为价差控制的锚点。同时报价最低的企业需要公开说明报价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第十一批集采还引入了“按厂牌报量”机制,允许医疗机构按具体厂牌报量,不再是过去按药品通用名统计。同时增加了针对市场主流品牌的“复活机制”,允许在第一轮落选的市场主流品牌,以该轮最高拟中选价格获得中选资格。在保障临床用药连续性、尊重医生处方习惯、抑制恶性价格竞争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助于提升集采的临床接受度,也推动了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向更加市场化、精细化、高质量导向的方向演进。
这些调整在于避免制药企业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引导企业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集采的底层逻辑并非“唯低价论”,而是强调“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
如何避免“中标即破产”的陷阱
集采工作任重道远,参与的企业需要认识到,集采中标并非“一中了之”,而是对企业综合实力严峻考验的开始。
一是企业需要理性评估自身成本承受能力,避免非理性竞价。集采竞标对企业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如果竞争力只有喊出的低价,即便短期集采中标也不是长久之计。企业需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确保报价在覆盖成本的基础上有合理利润。
二是应注重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稳定性。集采强调“质量门槛”和“供应稳定”,兼顾保质稳供与合理定价的药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科伦药业第八批国采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00ml:0.5g)中选价约3.6元/瓶,实际年销量2000万瓶(协议量900万瓶),年产大容量注射液50亿瓶(袋),连续三年零断供,三重质控保障下2024年药监局飞行检查零缺陷。齐鲁制药截至第十批国采前100个品规中标,中选药年供应超70亿片(支)且出口欧美,2024年药监局三项监测覆盖率100%,生产线预留≥30%冗余产能,72小时可覆盖全国终端。石药集团第十批国采15个产品中选(8个最低价),原料药自产,阿司匹林肠溶片单批产800万片(自动化率>95%),2024年山东配送到位率99.2%,药监局近两年抽检合格率100%。京新药业阿司匹林肠溶片(25mg)首批集采第一顺位中标,原料成本3厘/片,2023年流感季需求增150%仍保持98.7%月配送率,无断供投诉。
三是应加速从“仿制低价”向“创新驱动”转型。随着集采“反内卷”规则的落地,行业集中度将向注重质量和创新的企业提升。创新型药企和高质量仿制药企业将成为政策受益者,获得宝贵资金用于创新转型和产品升级。如恒瑞医药前七批国采累计30余个品种中标,销售费用率从2018年37%降至2023年23%,省出资金聚焦创新,2024年获6款1类新药批准,2025年3个品种入FDA快速通道,以“仿制药保量、创新药保利”成“集采+创新”标杆。东阳光药(06887)凭“高质量+成本优势”推动胰岛素等集采中标稳现金流,2024年科创板募资42亿元投向抗纤维化与口服GLP-1管线,预计2026年前再申报4款1类新药,是机构眼中“仿创结合”转型快标的。
既为成本质量优势突出的仿制药龙头提供稳定现金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并推动其压缩销售费用、将节省资金投入研发。也对创新药给予“不集采、快准入、单独定价”红利,缩短3-5年回报周期。率先完成“仿制保量+创新获利”双轮布局的企业,是本轮政策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
润泽药业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射出集采深化背景下行业的阵痛与觉醒。它的倒下,不只是价格的悲剧,更像是给以往粗放竞争时代的一记警钟。政策的指挥棒已经从“唯低价”转向“反内卷”,我们看见价值的天平正在重新校准——集采的“腾笼换鸟”不仅是成本的竞技场,更是质量、创新与可持续能力的试金石。
医疗的星辰大海,从来不属于侥幸者,而是留给那些以匠心守质量、用创新谋长远的企业。润泽的落幕,是旧模式的终止符,也为高质量转型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回归商业本质,尊重医疗规律,在变革的洪流中,锚定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