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66685 位访问者

建议取消三甲医院评审,让医疗回归本质

来源:张强医生公众号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9   | |

因为张强医生集团技术和服务出海任务,今年我在纽约、新加坡住了一段时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走出国门,向国际同行介绍“三甲医院”时,翻译就成了难题。

  

 “Grade A Tertiary Hospital”,外国同行听了满脸疑惑:这是学术等级,还是考试分数?还有人翻成 “Top Tier Hospital”,结果被当成是广告用语。其实在国际上,很少有医生真正理解“三甲”是什么。

  

谁能告诉我,“三甲医院”的英文到底是什么?

  

1989 年,我刚刚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就在同一年,中国出台了《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三甲医院从此诞生!

  

这套制度的设计初衷很清晰:

  

  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通过分级,引导患者在不同层级医院就诊,避免“千军万马挤大门”。

  2. 明确功能定位—— 三级医院重点负责科研、教学和疑难重症;二级医院面向区域诊疗;一级医院和社区门诊承担基础医疗。

  3. 建立转诊体系—— 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

      

如果当年设想能够实现,那么中国的医疗体系应该像金字塔:底盘宽广、基层坚实,塔尖高而稳固。

  

遗憾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现实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 患者依然蜂拥而至“三甲医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 转诊体系名存实亡,反而出现了“倒金字塔”格局;

  • 三甲医院越来越像“巨无霸”,承载了本应由基层完成的感冒发烧、常见小病。

      

国际交流中的“孤岛现象”

  

这是一种独特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它在中国医疗发展早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资源、快速培养核心医院、让患者有了直观的就医参照。但在今天的世界版图上,无论是美国的 JCI 认证、英国的 CQC 评级,还是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还有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医院评鉴,大家讲的都是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和服务体验,而不是“几甲几乙”。

  

“三甲”是中国特色,它让我们既自豪,又不得不反思:未来如何把这块独有的招牌,转化为真正能被世界理解和认同的语言?

  

记得当年光明日报对我的采访后,李岚清副总理到我们血管外科中心视察时说过一句话:“服务好、医术好,才是医院的真正级别。” 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因为它提醒我,医疗服务的价值,不在于那块匾额,而在于患者的感受和医生的医术。

  

在中国,每一年的“三甲评审”,几乎成了医院里最紧张的时刻。

  

走进病区,常常能看到医生白天看病,晚上还要对照评审标准整理病历,护士忙着贴标识、改表格,行政人员加班加点准备迎检材料。有人调侃,这就像学生时代的“期末考试”,只是考卷换成了厚厚的评审文件,考官换成了专家组。

  

这种评审本来是为了提升质量,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演变成“形式主义的狂欢”。临床医生花大量时间在“写病历格式、补记录签名、背标准答案”,真正用于病人身上的精力被严重压缩。甚至有医生无奈地说:“三甲评审来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治病,而是治表格、治病历。”

  

这种困扰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评审一过,一切恢复原样。对临床真正有价值的持续改进,往往被“迎检式冲刺”所取代。于是医生疲惫,患者无感,制度初衷与现实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三甲医院医生的困境

  

一方面,他们要解决最棘手的疑难杂症,承受着患者乃至社会的很高期待;另一方面,他们却每天要面对人满为患的门诊大厅、无休无止的加号、永远排不完的病房查房。

  

临床之外,还有另一层“无形的工作”:评审文件、质量指标、科研考核、教学任务,几乎把医生推成了“全能战士”。白天是外科高手,晚上是文书专员,周末还得是科研学者。

  

最尴尬的是,这些付出并不一定换来患者的口碑。病人常常抱怨挂不到号、看病太匆忙,而医生心里明白,不是他们不想花时间,而是身体和制度都不允许。于是,专业的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之间,形成了一道让人透不过气的裂缝。

  

制度需要一个更符合时代的升级

  

今天谈三甲制度,不是站在一旁挑毛病。三十多年来,我亲眼看到它如何帮助中国医疗体系快速成长,也亲身感受到它给医生和管理者带来的压力。每年一到评审季,医生疲于整理病历,管理者焦虑于迎检准备。我们其实都明白,这并不是谁不努力,而是制度本身需要一个更符合时代的升级。

  

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们有共同的使命。医生渴望把更多时间还给患者,管理者希望医院真正赢得口碑,患者更期待的是信任和疗效。这三者,其实是同一个方向——把医疗还给医疗本身。

  

让世界认识中国医疗不只是“三甲”的名字,而是真正的实力与担当。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