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99103 位访问者

为什么日本医改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民营院长俱乐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0   | |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章轲在2025年7月底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及,“十四五”以来医保基金累计支出12.13万亿元,年均增速9.1%,折射出医疗费用持续快速攀升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9.0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2%。老龄化与医疗支出“双升”的背景下,我国医疗体系正面临日益沉重的结构性压力。这一现状与日本在1970年代老龄化率突破7%、医疗费用占GDP突破4%,到1979年达到4.9%的历史节点形成呼应。

 

PART.1

为什么日本医改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率先在亚洲实现全民医保覆盖的国家,日本经过数十年的持续改革,为全球提供了应对“少子老龄化与医疗资源错配”难题的典型,而中日医疗体系的演进轨迹存在深刻的同频共振。

 

在人口结构方面,两国均面临老龄化加速的冲击。中国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而根据日本厚生省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6年统计数据,199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1%,1995年上升为14.6%,2000年为17.4%,2005年为20.2%。[1]

 

在医疗费用方面,两国均面临医保资金紧张的问题。2024年中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万亿元,同比增长4.4%,总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长5.5%,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1.1个百分点,医保制度进入“紧平衡-赤字风险”区间。日本在1990年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约为206亿日元(约等于9.8亿人民币),约占国民收入的5.92%。1995年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约为269亿日元(约等于12.8亿人民币),约占国民收入7.2%。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98年起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2]

 

在经济发展方面,两国均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下行的问题。2018-2024 年,中国GDP增速从6.8%逐步回落至5.0%,面临着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发展动能尚未完全形成的困境。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曾高达4.6%,但1990年开始进入低速增长,1990-1999年的平均增速仅为1.5%,被称为“失去的十年”。[3]

 

在医改路径上,两国均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应对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攀升等共性挑战。在药品价格管控方面,两国均实施集中采购与动态调价机制。中日两国在药品集中采购领域均以政府主导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实现药价控制与仿制药普及的双重目标。两国均建立了动态价格调控机制:日本中央社会保险医疗协议会每两年修订医保药品目录,结合成本、疗效及国际价格对标动态调整价格;中国则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机制,通过招标谈判实现平均超50%的降价幅度。

 

PART.2

日本医改的核心路径拆解

 

为缓和医疗保险的巨大财政压力,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协调、稳定与持续地发展,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医疗保险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01 三级医疗圈划分及双向转诊机制

 

通过《医疗法》修订,日本将医疗机构划分为特定功能医院(承担疑难重症救治与科研)、区域医疗支援医院(负责区域内专科诊疗)、基层诊所(提供初诊与康复)三级体系。患者需经基层转诊才能进入高等级医院,转诊率直接与医保支付挂钩,明确规定医院接收转入患者的比重和外转患者的比重。这一体系通过清晰的层级分工与顺畅的转诊协同,实现了“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就医与质量的双重保障、效率与可持续的平衡”,最终构建起“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医疗生态。

 

02 支付方式革新:控费与效率提升

 

日本引入诊疗报酬点数法和DPC/PDPS(疾病诊断分组/按日付费制度)混合支付体系,将传统的按项目付费与新型的按病种分组按日付费结合,形成分层分类的支付机制。混合支付体系在控费与医疗质量之间取得了平衡,遏制了住院领域的过度医疗,大幅缩短了住院时间,有效控制住了医保费用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私立医院在日本医疗改革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私立医院占比超80%,重点聚焦骨科、康复、医美等领域,主要承接常见病与细分专科服务,与主攻重症救治的公立医院形成功能互补。这套分层诊疗体系既能有效分流患者,缓解公立医院接诊压力,又能通过差异化服务满足多层次需求。

 

PART.3

对中国医疗体系改革的可落地启示

 

专科化:聚焦细分赛道,构建不可替代的专业壁垒

 

日本私立医院的专科化路径具有鲜明的“避强就弱”特征——避开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优势的内科、外科等综合领域,精准锁定骨科、康复、老年病等细分赛道,形成“小而精”的专业标签。这一模式对中国民营医院的启示在于:需结合区域疾病谱与公立医院资源分布,选择“高需求、低供给”的专科领域,以此打开差异化发展空间。

 

差异化:以服务增值打破同质化竞争

 

日本私立医院的差异化核心,聚焦于“服务链延伸”与“场景化体验”。例如,高端产科私立机构围绕孕产妇全周期需求,不仅提供核心分娩服务,更打造“孕期瑜伽—无痛分娩—产后月子—儿童早教”的全链条服务包,配备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团队,单客单价达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万元),虽然较公立医院高出近3倍,但客户后续多胎生育的回购率非常高。这种“医疗+增值服务”的模式,将医疗技术实力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体验价值,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产品端:以独家资源构建竞争护城河

 

在医药分离制度下,日本私立医院形成了以 “专科化聚焦+器械/技术绑定”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其专科化布局并非盲目选择,而是依托日本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侧重疑难重症、私立医院承接常见病与细分专科需求”的清晰分工。这使得日本私立医院得以通过专科化锁定赛道、差异化提升体验、产品端构筑壁垒,成功跳出“价格战”泥潭,最终构建起与公立医院互补的生态位。这正是日本医改留给中国民营医疗渠道的核心启示。

 

而对中国民营医疗而言,借鉴日本经验时需结合本土实际进一步适配调整。一方面,需延续聚焦优势专科的核心逻辑,锁定公立医院资源相对紧张、患者个性化需求突出的赛道,避免与公立医院在综合诊疗领域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可主动引入与专科定位匹配的独家批文产品,以“专科诊疗能力+独家批文药品供给”的组合构建品牌护城河。在独家批文产品选择上,需避开医保集采已实现广泛覆盖的品类,优先聚焦临床价值高、患者自主付费意愿强的领域,以此强化差异化优势。

 

参考文献条目:

 

[1]杨晶鑫,王欣昱.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0(01):118-125.

[2]杨晶鑫,王欣昱.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0(01):118-125.

[3]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失去”的日本经济:事实、原因及启示[R/OL].北京,2023-01-09[2025-09-25].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