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603136 位访问者
一、 改革之下,“人球”为何更难接?
坦白说,我们都能理解改革的初衷:控费、提效。但当“打包付费”的理性计算,遇上复杂多变的人体疾病时,现实的挑战就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
“赔本的买卖”谁来做? 一个有多种合并症、预计医疗费用远超DRG打包价的危重患者,在科室的账本上,就是一个明确的“亏损信号”。科室要生存,医生要绩效,长此以往,那种“不敢接、接不起”的隐性压力,自然会形成一股推诿的力量。
管理的“粗放”与“精细”之困。 我们很多医院的管理,还停留在粗放阶段。当无法通过精细化的临床路径和成本控制,把复杂病种的治疗成本降下来时,最简单的办法似乎就是“把难题送出去”。
体系之困:转不出去的“球”。 理想的分级诊疗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想转下去,但基层接不住;医学中心床位饱和,想转上去,对方也无力接收。最后,患者就像球一样,在体系的空当中弹来弹去。
二、 我们不是在“踢皮球”,而是在面对一道管理考题
把问题简单归咎于“医德缺失”,对我们一线同仁是极不公平的。本质上,这是一个系统给我们出的一道严峻的管理考题:如何在新的支付规则下,既能保障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又能坚守救死扶伤的天职?
这道题很难,但并非无解。我们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从“被动规避”转向“主动管理”。
三、 接住“人球”:三条可能的管理路径
作为和各位同行并肩前行的伙伴,霍尔斯在与众多医院的交流中,看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方向,在此抛砖引玉:
把“成本”管起来,让复杂病种不再“亏本”。
核心是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与其抱怨某个病种赔钱,不如我们一起把它“拆开看”:
1.建立科室级的DRG成本核算,看清楚钱到底花在了哪里。
2.优化临床路径,减少不必要的药品和耗材,缩短平均住院日。
3.当我们能以低于区域平均的成本治好一个复杂病人时,接收“人球”反而成了我们医院的硬实力。
把“指挥棒”调过来,让医生敢啃“硬骨头”。
医院的绩效方案就是行为的“指挥棒”。如果绩效只盯着“收入”和“结余”,那推诿复杂病人就成了理性选择。我们是否可以:
1.在绩效考核里,大幅提高 “CMI值(病例组合指数)” 的权重?谁收治的病情更重、技术难度更高,谁的得分就更高。
2.设立“疑难危重病例救治专项奖励”,让那些愿意、也有能力“啃硬骨头”的团队,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得到认可和激励。
把“网络”建起来,不让患者独自漂泊。
一家医院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可以主动出击:
1.与区域内不同层级的医院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转诊标准。
2.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患者的信息先“跑起来”,减少重复检查,让上下转诊更顺畅。让“人球”有处可去,有路可循。
写在最后:
各位同仁,支付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它给我们带来了阵痛,但也倒逼着我们走向更精细、更高效的管理之路。它考验的,不再仅仅是我们的医疗技术,更是我们管理者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医疗人球”这个词,我们都不喜欢。但唯有正视它,才能最终消灭它。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管理方式的革新,能让每一个危重患者,都能被稳稳地接住,让这个词永远成为历史。
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个被推来推去的,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病例,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