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609100 位访问者
诊室窗明几净,新型医疗设备运转平稳,这里是福州新区某公立医院新开设的医疗美容中心。这样的场景正在各地蔓延,公立医院正加速开设医疗美容科或美容中心,以惊人速度开辟非医保项目的新赛道。
2025年5月,福州新区完成了“全国首单医疗数据资产使用费纳入国库”。长乐区医院100余例颅脑MRI影像数据完成交易并纳入国库。医疗数据真正开始以“资产”身份进入市场,也为公立医院打开了新的想象力天花板。
2025年,以云南为代表的多个省份医保局密集规范医美价格项目,并在正式文件中明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政策与需求拉动下的非医保扩张
走进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开设的皮肤与整形美容科,候诊区的浅蓝色沙发还散发着崭新的气息。护士站台面上摆放着一盆绿萝,枝叶恰好遮住了价目表上“毛发移植”那一栏。这个于2025年8月正式开诊的科室,被院方称为“公立医美旗舰”。在治疗顽固的皮肤疾病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科室主任王医生的白大褂口袋里,同时装着两支手电筒。一支是传统的检查用具,另一支则是专门用于皮肤检测的伍氏灯。早晨查房时,她先仔细查看了一位小朋友额头的湿疹,转身又在隔壁诊室为咨询眼周年轻化的女士讲解治疗方案。
“为患者提供‘皮肤疾病诊治+医学美容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科室介绍中明确写着。在这里,治疗痤疮的患者可能会顺带了解光子嫩肤,而来做微创注射的顾客也可能被医生发现需要治疗的皮肤问题。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界限,让治病与美容在同一空间无缝衔接。
从眼周年轻化到私密整形,所有这些美容项目都需要患者自费承担。正在咨询毛发移植的张先生翻看着价目单,轻声对妻子说:“比想象中便宜些。”他们是从县城专程赶来的,觉得“公立医院更让人放心”。
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在云南,从2025年12月1日起,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具备开展相关服务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适用此政策。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可以根据设备投入、技术难度自主定价,就像餐厅能够根据食材成本和厨艺水平决定菜品价格一样。
转变的背后,是公立医院在医保控费压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权衡。一位不愿具名的副院长坦言:“儿科医生忙得脚不沾地,科室却还在亏损。”现实也确实如此——在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候诊走廊上总是坐满了焦急的家长,有些医院甚至要排队三四个小时。
美容整形科的无影灯下,医生正在为一位女士进行注射美容。仪器发出轻微嗡鸣声,与楼下儿科门诊的哭闹声形成的对比非常微妙。这位女士是请假来的,她说等到周五下班后还要再来一次,“不想让同事看出来”。
公立医院的这种转型,像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开始学习艺术创作。在保持专业的严谨的同时,还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与整形美容科的走廊上,一位刚做完治疗的女士轻轻触摸着自己的额头,对同伴笑了笑:“还好,明天就能上班了。”
此时,护士站的电话响起:“请问你们那里点痣,需要提前几天预约?”
从医疗美容到特色专科的多元布局
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政策引导及群众多样化需求推动下,公立医院开展以体检为核心入口的非医保业务,涵盖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先进诊疗技术与材料、睡眠心理等特色专科服务及增值服务与生活配套等领域。
公立医院非医保项目正在“跑马圈地”,医疗美容作为先锋官正一马当先。
2025年10月,汕头市六家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几乎同时亮起了崭新的灯箱。市中心医院的价目表上,“减张美容缝合”技术被特别标注。它能有效避免伤口愈合后留下蜈蚣样的瘢痕。一位刚做完缝合的年轻人看着镜子说:“医生说,虽然刚缝合之后没那么美观,但愈合之后,夏天可以穿短袖了。”
在这里,所有项目名称都遵循严谨的医疗规范。“光子嫩肤”在病历上写着“美容治疗(光/激光)”,“热玛吉”对应的是“美容治疗(射频)”。这种看似刻板的命名方式,却包含着公立医院规范行业乱象的决心。就像医生坚持用学名而不是俗称来记录病情一样。
毛发健康是公立医院另一个待挖掘的富矿。
在金华市第五医院的毛发中心,每周四下午总能看到一些特意请假来的年轻人。他们戴着帽子,安静地坐在候诊区刷着手机。脱发专病门诊自2019年开设,每周四全天由付红娟医生坐诊。这里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建立的诊疗体系,让脱发不再只是“拿点药抹抹”那么简单。而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由著名毛发移植专家王继萍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提供脱发一站式诊疗服务,科室还承担了HAIRO植发机器人临床应用培训基地职能。目前已经成了医院官网预约量靠前的科室。
体重管理门诊的扩张来的比其他更迅速一些。
2025年4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5〕113号),明确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省(区、市)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通知强调多学科协作模式,要求配备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中医科等至少10个科室的固定医师团队。政策实施后各地医院体重管理门诊需求激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多学科联合减重门诊候诊人满为患,42岁的王女士身高1.65米,体重达85公斤,前来寻求科学减重方案。而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超50%,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儿童群体的代谢紊乱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背后与现代社会久坐、高热量饮食、运动不足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数据赋能与服务升级的双重创新模式
福州新区的数字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指示灯在恒温机房内无声的闪烁着。这里是全省唯一获得公共医疗数据审批权限的区域,目前已汇聚了四百亿条医疗数据。每一条都代表着某个人的就诊记录、用药史或康复轨迹。一位负责数据标注的工程师望着屏幕上的可视化图谱轻声感叹:“这些数据就像沉睡的金矿。”
在其他地方还在为数据孤岛发愁时,这里已能调取跨区域、跨机构的完整健康档案。明年,这个数字将突破两千亿条,覆盖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社区机构。这座“数据金山”正悄悄改变着非医保项目的开发方式。如从传统固定套餐转向基于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的精准定制。通过动态健康画像提供精准风险评估、个性化干预方案并避免重复检查,国家卫健委也在推动可穿戴设备信息纳入健康档案。从院内服务延伸至全周期健康管理,拓展居家健康管理、主动式干预、跨机构服务闭环等延续性服务,广东省卫健委已明确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机制,推出企业健康管理会员、家庭健康银行、保险联动产品等。国家卫健委也将推广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作为2025年目标。
与此同时,一千公里外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与整形美容科,护士长正在检查每个诊室的隐私保护情况。她轻轻带上一间空诊室的门,确认门锁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一医一患一室是每天都要落实的承诺。”她对身旁的年轻护士说。
这里的价目表用亚克力板装帧,每个项目后面都清晰标注着价格和耗时。一位女士在咨询微创注射前,把价目表拍了张照片发给家人——“这下不用担心隐形消费了”。
更细微之处也在发生着变化。2025年3月31日起,全国公立医院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在福建省立医院的收费窗口,新贴出的告示前围着几位患者。“以前总要预存三五百,现在看完直接结算,方便多了。”一位老人摸着口袋里准备好的现金,语气中带着些许惊讶。
数据支撑着隐私保护,从收费透明到流程简化,公立医院在拓展非医保服务的同时,正在重新定义“看病”这件事的边界。那位刚做完皮肤治疗的女士所说:“在这里,既像看病,又不像看病。”
非医保项目的规模化与生态化发展
非医保项目,已经成为公立医院全局转型的新引擎,正从数据、服务到政策层面同步推进。福州新区的数字医疗中心,凌晨三点的机房依然灯火通明。工程师们正在对一批新汇入的医疗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屏幕上流动的代码如同数字瀑布。“我们要打造的是能让数据安全流通的基础设施”项目负责人望着满墙的监控屏幕说道。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在医疗、产业、政务等核心场景中,让沉睡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创造更多价值。
这里的实践正在为全国探路。沿着“需求驱动—数据赋能—生态培育—模式创新”的发展路径,已初步构建起涵盖可信数据空间、数据标注中心和大模型训练基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数据标注中心,一位刚完成培训的标注员正仔细标记着皮肤影像数据——“每个标注都可能帮助医院更精准地配置医美设备”。
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加码。2025年5月,财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下达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正在各地落地。某三甲医院的院长在工作会议上提醒同事:“这笔钱要用在刀刃上,既要改善基础医疗,也要为转型创造条件。”
尽管非医保项目快速发展,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底色依然鲜明。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各地的体重管理门诊正在提供涵盖营养、运动、心理等全方位的专业指导。一位刚结束咨询的女士看着手中的健康方案感慨:“原来不只是简单地说‘要减肥’。”
公立医院正在探索一条既符合医疗本质又适应时代需求的新路。一位深耕医疗改革多年的专家所言:“不是要把这里变成商业机构,是要成为更好的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非医保项目还在加速拓展,这是一场新的探索之路。在医保控费与多元需求的夹缝中,以医美为先锋,用数据为引擎,开辟着非医保的新赛道。从皮肤美容到体重管理,从严谨命名到透明收费,公立医院正用特有的公信力与专业性,重新定义医疗服务的边界。
参考资料:
福州日报:全国首单医疗数据资产使用费纳入国库
中国医院杂志:医保局出手规范、卫健委表态支持!一批公立三甲医院加速设立,这个科室更火了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与整形美容科开诊啦!全新启航,服务升级!
云南省政策解读《关于新增和规范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