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50070 位访问者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誉方智数首席顾问
提示: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规范按病种付费管理,建立全国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标准规范、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省域内病种付费政策、技术标准和服务管理统一。预示着医院喜欢"异地住院患者"套利时代即将终结。
一、政策东风劲吹:按病种付费 "省内统一" 的改革背景与核心目标
(一)国家顶层设计:从 "暂行办法" 看改革决心
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宏大版图中,国家医保局颁布的《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宛如一座灯塔,为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照亮前行道路。这一办法明确提出要构建 "全国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 的医保支付机制,目标清晰且坚定:要求在 2025 年底前,各省必须实现省内异地住院费用按病种付费管理的全覆盖。
为达成这一目标,政策从三个关键维度发力。在政策统一上,消除省内不同地区医保政策的差异,让患者无论在省内何处就医,都能依据相同的规则享受医保待遇;技术标准统一意味着制定统一的病种分组、费用测算等技术规范,确保各地在执行时有章可循;服务管理统一则聚焦于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医保服务的连贯性与高效性。这些举措直击长期存在的区域支付壁垒,让医保基金的使用更加公平、透明、高效,为终结区域套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有力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套利泛滥:异地就医结算的历史痛点
过去,由于各地医保政策的多样性,区域套利现象屡禁不止。各地医保起付线、报销比例、病种目录等方面的差异,犹如一道道 "政策洼地"。在异地就医区域套利的版图中,一条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悄然滋生,其核心环节环环相扣,宛如精心设计的诈骗迷宫,严重威胁着医保基金的安全。
虚假病历生成首当其冲,成为这条利益链上的 "源头恶疾"。这些虚假病历如同披上合法外衣的 "骗保通行证",让医保基金在不知不觉中流入不法分子的口袋。
职务便利滥用则是利益链得以顺畅运转的 "关键阀门"。医保经办人员本应是医保基金的忠诚守护者,却有部分人在利益诱惑下,违反了职业操守,更使得医保审核机制形同虚设,让骗保行为得以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代办网络渗透是利益链的 "触角",伸向社会各个角落。不法分子通过组织无业人员充当代办人,负责收集医保卡、提交虚假报销材料等事宜,形成了一条从 "供卡 - 伪造 - 审批 - 套现" 的完整闭环,使得医保基金在这一黑灰产业链中被肆意瓜分。
二、政策组合拳:省内统一如何破解 "监管真空" 与 "利益驱动"
(一)技术标准统一:构建 "同质化管理" 新框架
1、病种分组标准化:为从源头上打破区域套利的 "价格差" 壁垒,采用国家版 DRG/DIP 分组方案成为关键举措,这一举措犹如在省内医保支付领域树立起一把统一的 "标尺"。通过将异地患者纳入就医地付费体系,确保了无论患者来自省内何地,只要患有相同病种、接受相同治疗,医保支付标准便一致,彻底消除了以往 "同病不同价" 的不合理现象。医院无法再利用不同地区的支付差异来谋取红利。
2、信息系统贯通:依托全国医保信息平台这一强大的技术支撑,实现结算清单、费用明细实时共享,为医保监管插上了 "科技的翅膀"。就医地医保部门借助这一平台,可在线实时核查异地病历的真实性,异地病例的入组计算全程透明化,医保部门能清晰掌握每一笔费用的流向和每一个病例的分组情况,从根本上杜绝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骗保行为,让医保基金的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二)监管机制重构:从 "事后追查" 到 "事前防控"
1、总额预算绑定:将异地就医费用纳入就医地总额预算,医院若想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就必须严格控制医疗费用,避免过度医疗。因为过度医疗不仅会导致医保基金的浪费,还会影响自身的绩效,进而影响到医院的发展和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在改革初期,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允许设置调节系数,有效平衡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基金安全,为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智能审核升级:为实现医保监管的全流程覆盖,建立事前病例准入审核、事中费用异常预警、事后大数据筛查机制成为必然趋势。针对高倍率、低倍率病例,系统会自动触发人工复核,确保每一笔医保支付都合理合规。
(三)激励约束并重:引导医疗机构回归价值医疗
政策明确规定医疗机构结余资金可留用,这一激励措施犹如一剂 "强心针",激发了医疗机构规范诊疗、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医院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检验等方式,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同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而获得合理收益。这不仅符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初衷,也让患者享受到了更加优质、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
三、破局与重塑: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一)管理模式转型:从 "政策套利" 到 "效率竞争"
省内统一付费制度的实施,犹如一场变革的风暴,彻底打破了医院以往依赖异地患者进行 "政策套利" 的舒适圈,促使医院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模式,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升内部运营效率上来。
(二)区域医疗协同:从 "虹吸效应" 到 "分级诊疗"
在以往的医疗格局中,大医院凭借其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对基层患者形成了强大的 "虹吸效应"。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医,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紧张,而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资源闲置,医疗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这种不合理的就医格局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和负担。
随着按病种付费 "省内统一" 政策的推行,让基层医院和大医院在同一支付规则下开展医疗服务,削弱了基层医院向上转诊患者的利益驱动。这使得基层医院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积极承担起常见疾病和慢性病的诊疗责任。
同时,县域医共体建设得到了强化,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补。通过区域医疗协同,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技术创新赋能:从 "粗放管理" 到 "精准运营"
在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已成为医疗机构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按病种付费 "省内统一" 政策的实施,医疗机构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医保费用控制和质量监管要求,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必须借助技术创新实现从 "粗放管理" 到 "精准运营" 的转变。
为了加强医保费用控制,医疗机构加速引入医保智能控费系统。该系统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医保费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精准识别高套病组、分解住院等违规行为。通过对大量医保结算数据的学习和分析,系统建立了智能化的费用审核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每一笔医保费用的合理性。一旦发现异常费用,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提示医保管理人员进行人工复核,有效避免了医保基金的浪费和流失。
利用 DIP/DIG 数据分析优化病种结构也是医疗机构实现精准运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病种成本的深入核算,医疗机构能够清晰了解每个病种的医疗资源消耗情况,从而找出低效病种,并将其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四、终结与开启: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层意义与未来展望
(一)基金安全的 "防护墙"
省内统一付费模式的推行,为医保基金安全筑牢了坚实的 "防护墙"。通过消除省内不同地区医保政策的差异,从源头上遏制了异地套利的空间。
(二)就医公平的 "推进器"
在以往的医保体系中,由于各地医保政策的不统一,参保人在异地就医时常常面临报销 "待遇差" 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损害了就医公平性。在公平的医保政策引导下,患者更愿意在省内就医,不仅减少了长途奔波的劳累,也降低了就医成本。就医选择权与保障公平性的同步提升,让广大参保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医保制度的公平与温暖,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三医联动的 "催化剂"
按病种付费 "省内统一" 政策的实施,犹如一颗强有力的 "催化剂",加速推动了三医联动改革的进程。在药品和耗材领域,政策的调整促使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成本控制,药品、耗材价格逐渐回归合理区间。医疗机构不再依赖 "以药养医" 的模式获取利润,而是积极寻求通过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结语:按病种付费 "省内统一" 不仅是一次支付方式的改革,更是对医疗服务生态的重塑。随着政策落地,曾经依赖区域政策差套利的 "灰色空间" 将彻底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价值医疗的良性竞争新秩序。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唯有主动拥抱精细化管理、提升诊疗效率,才能在新赛道上赢得未来 -- 这既是挑战,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