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65250 位访问者

9310亿背后的医药变局:处方外流、药店承压与医院“零差价”的下半场

来源:医案观台  作者:姚远  发布时间:2025-09-26   |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的药品销售总规模达到9310亿元。

  

这个数字,来自米内网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一经披露便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个宏观总量,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医药市场在多重政策挤压与结构性调整下的真实生态。

  

  

图片来自:米内网。下同

  

作为长期关注医药产业趋势的观察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增长”或“下滑”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与渠道迁移。

  

“三大终端”格局:谁在增长?谁在承压?

  

所谓“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是指:

  

  • 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乡镇卫生院)

  • 零售药店终端(实体药店、网上药店)

  • 其他终端(主要为诊所、民营医院等)

     

从近年来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动向来看,各终端的走势已趋于明朗。

  

公立医院:主战场地位不变,但角色已变

  

公立医院依然是药品销售的核心渠道,预计仍占据整体市场60%左右的份额。但其功能定位早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自2017年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以来,医院不再依靠药品加成盈利,药品从“利润来源”变为“成本中心”。这一变革直接导致:

  

  • 医院用药更加理性,强调性价比与临床价值;

  • 集采、国谈药品优先使用,辅助用药、高价营养药大幅萎缩;

  • 新药进院门槛提高,“进院难”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

     

与此同时,DRG/DIP支付改革持续推进,医院控费压力加大,进一步压缩了非必要药品的使用空间。

  

现实情况是:药企拼的不再是“关系”或“销量”,而是能否通过医保双通道、门诊统筹、院边店等路径,实现“院内处方、院外供应”的闭环。

  

零售药店:实体回暖,线上“降温”

  

零售药店整体表现稳健,尤其是实体药店,在慢病管理、医保定点扩容、处方外流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持续承接部分医院流出的药品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网上药店的增长正在被“踩刹车”。

  

2024年以来,国家药监局连续强化《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执行力度,明确禁止:

  

  • AI自动生成处方;

  • 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经销;

  • 无真实医患交互的“拍照开方”模式。

      

这意味着,过去几年依靠“技术擦边球”快速扩张的网售处方药模式基本终结。合规成本上升,流量红利退潮,部分依赖电商逻辑运营的平台型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监管的深层逻辑很清晰:互联网可以提升便利性,但不能绕过医疗责任。处方药销售,必须回归“医生—处方—药师审核”的专业闭环。

  

基层与民营:潜力巨大,但配套滞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基药目录支持和分级诊疗推动下稳步发展,成为慢病用药的重要承接方。

  

 

 

  

民营医院、专科诊所则在肿瘤、罕见病、特需服务等领域逐步形成差异化优势,部分已纳入医保双通道体系。但整体来看,这些终端仍面临专业能力不足、信息系统割裂、医保对接不畅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承接医院外流处方。

  

政策逻辑链:从“破”到“立”的转型阵痛

  

9310亿的规模,必须放在过去十年的政策演进中去理解。当前市场的每一个变化,几乎都能在政策中找到源头。

  

政策1:药品零差率→医院去商业化

  

这是整个医药生态变革的起点。医院不再靠卖药赚钱,倒逼其回归“以医养医”本质。结果是药品价格整体下降,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医院对新药准入积极性降低,药企“进院即放量”的时代一去不返。

  

 

 

  

政策2:集采+国谈→价格体系重塑

  

带量采购已进行至第十批,覆盖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全品类。国家医保谈判年年压价,部分品种降幅超80%。

  

这对企业意味着:

  

  • 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比拼的是产能、成本与回款效率;

  • 创新药面临“以价换量”的艰难抉择,部分产品出现“中标即亏损”;

  • 中小药企若无差异化产品,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政策3:网售处方药收紧→回归医疗本质

  

如前所述,AI开方被禁、平台责任强化,本质是防止“互联网+药品”脱离医疗监管。短期看抑制了增长,长期看却是行业走向规范化的必要过程。

  

未来三大趋势判断

  

基于当前数据与政策走向,未来几年可能出现以下关键变化:

  

趋势1:处方外流加速,但路径更系统化

  

真正的处方外流,不是简单从医院转移到药店,而是通过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医保双通道、门诊统筹延伸等机制实现系统化承接。

  

目前,浙江、广东、北京等地已试点区域处方流转系统,患者在医院就诊后,处方可自动推送至医保定点药店,刷医保卡取药。这种模式更具可持续性,也更受监管认可。

  

对企业而言,布局重点不再是“铺货多少家药店”,而是能否接入区域信息平台、是否具备DTP药房服务能力。

  

趋势2:药店价值重估,从“卖药”转向“服务”

  

零售药店的竞争正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未来具备竞争力的药店,往往具备以下特征:

  

  • 执业药师真实审方、提供用药指导;

  • 建立慢病档案,开展定期随访;

  • 接入远程问诊或健康管理平台;

  • 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健康干预项目。

      

那些仅靠挂靠执业药师、无实际服务能力的“空壳药店”,将面临淘汰风险。

  

趋势3:营销模式转型,从“关系驱动”到“价值驱动”

  

传统医药代表靠客情、赞助学术会打天下的模式已难持续。新时代的营销,拼的是:

  

  •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RWS);

  • 卫生经济学证据(如ICER值);

  • 患者依从性提升方案;

  • 数字化工具对诊疗流程的赋能。

      

尤其是对创新药企业而言,必须证明:你的药不仅能治病,还能帮医保省钱、提升效率。

  

企业如何应对?

  

面对当前市场结构的持续演变与政策环境的日趋规范,医药企业若想在新一轮洗牌中稳住阵脚,可能需要从以下5个方向调整策略:

  

1.理性看待线上渠道,回归合规运营

  

网售处方药监管趋严已是定局。企业应重新评估电商业务的合规成本与长期价值,避免依赖非真实处方模式,转向与合规互联网医院、DTP药房合作。

  

2.深耕基层与零售终端,强化服务赋能

  

处方外流的趋势仍在,但路径正从“简单转移”转向“系统承接”。企业可考虑与具备DTP能力或参与医保门诊统筹试点的药店深度合作,提供患者教育、用药随访等增值服务。

  

3.提升医学证据与卫生经济学支持

  

在集采与国谈双重压力下,产品能否进入临床主流视野,越来越依赖真实世界数据、药物经济学评价等非价格因素。具备较强医学事务能力的企业,将在市场准入环节占据先机。

  

4.关注区域政策试点,预判全国走向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在电子处方流转、互联网医院医保支付、慢病长处方等方面的探索,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企业可通过区域布局先行试水,积累经验。

  

5.重构销售团队职能,向专业化转型

  

传统以“客情维护”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已难持续。未来代表的角色将更趋近于“医学信息传递者”和“临床解决方案协作者”,这对人员素质、培训体系和KPI设计都提出了新要求。

  

结语:9310亿不是终点,而是新周期的起点

  

9310亿的市场规模,既反映了中国庞大医疗需求的基本盘,也揭示了一个事实:单纯靠规模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政策的目标始终清晰:降费用、保质量、促公平。而企业的应对之道,也必须从“抢渠道、拼价格”转向“提效率、创价值”。

  

未来的赢家,不会是那些还在怀念“黄金年代”的企业,而是能够看清趋势、顺应变革、苦练内功的长期主义者。

  

毕竟,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望从未减弱,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更高效、更安全、更可及的方式去满足它。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