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609574 位访问者

医院行政后勤绩效总额按10%院长为何不敢“拍版”?

来源:健康界  作者:秦永方  发布时间:2025-11-20   | |

全国大部分医院行后成本占比超15%,但真要按下三明医改经验"541 "(临床50%、护理药剂40%、行政后勤10%),您是不是在"敢" 与 "不敢" 间挣扎。

  

一、医院行后现状分析

  

现有医院行后人员,主要由于疫情三年期间增加较多,后疫情时代没有及时消化,导致许多医院行后人员编制冗余、职能交叉,部分岗位效能低下,成为医院降本增效的沉重包袱。医院行后人员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管理精英:新领导班子新提拔的管理精英上岗,老管理精英仍在岗未退,新老交替不畅,权责边界模糊,导致管理队伍重叠、效率受限;

  

一类是"关系群雄":医院不是封闭的系统,各类关系人员依附于行政后勤岗位长期存在,裙带关系、人情安置导致部分岗位成为"熟人岗""养老岗",编制资源被低效占用;

  

一类历史原因问题:医院大量非专业人员通过招工进入行政后勤岗位,随着编制锁定、身份固化,形成"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僵化局面,改革稍有不慎便触动既得利益,引发内部震荡。

  

您若真想"拍板",不仅需要勇气,更需智慧与时机。唯有厘清职能、优化编制、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推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才能打破惯性阻力,破解"动不了"的困局。需以制度设计规避人情干扰,用数据说话、靠实绩取人,将行政后勤绩效真正与服务临床、保障运行的实效挂钩。改革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需"润物无声"的策略,通过平稳过渡、分类施策、精准推进,逐步实现人员结构优化与运行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让改革成果惠及医院长远发展与职工共同利益。

  

二、不敢"拍板"五大顾虑

  

不敢 "排版" 的 5 大核心顾虑,每个都戳中管理要害

  

第一大顾虑,人员超编与 10% 总额的尖锐矛盾

  

国家卫健委划定的行政后勤科室,许多医院 "临时攻坚部门" 就多了 许多-- 三甲评审办、满意度提升办等。 行政后勤部门的绩效总额被限定在10%以内,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增长空间将受到严格限制,甚至可能"原地踏步"或"相对下降"。

  

具体担忧:

  

行政后勤队伍士气:如何避免优秀的行政管理、信息技术、财务后勤人才因待遇问题而流失?如何向他们解释其价值不再直接与金额挂钩,而是体现在对临床的支持保障效率上?

  

临床内部"分蛋糕":50%给医生,40%给医护技,这个比例在不同专科、不同岗位间如何公平、科学地二次分配?会不会引发新的内部矛盾?

  

第二大顾虑,平均主义的 "路径依赖" 难打破

  

核心问题:如何设计一套能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如果考核"指挥棒"本身不科学,那么"541"的分配就是一场"精致的混乱"

  

具体担忧:

  

行政后勤的考核难题:他们的工作难以量化。如何将"服务满意度"、"工作效率"、"流程优化"、"成本控制"等软指标转化为硬核的绩效分数?由谁来评价?临床科室打分是否会导致"老好人"文化?

  

临床科室的考核差异化:外科和内科、门诊和病房、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考核标准如何体现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和工作效率的差异?

  

第三大顾虑:行政后勤"效能"与"服务"的潜在下滑

  

核心问题:担心实行"541"后,行政后勤人员因感到"被轻视"而出现工作懈怠、推诿扯皮,从"管理"变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维持",最终影响全院运营效率,反过来拖累临床一线。

  

具体担忧:报销慢了、物资供应不及时、信息系统响应迟钝……这些"软环境"的恶化,会直接消耗临床医务人员的时间与精力,抵消绩效改革带来的正面激励。

  

第四大顾虑:政策执行的"刚性"与"韧性"

  

核心问题:担心在改革遇到阻力时,能否顶住压力,坚持原则。同时也担心政策过于僵化,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具体担忧:

  

来自内部的压力:既有来自行政后勤管理层的阻力,最大担心"一哭二闹三上告",也有来自临床骨干的质疑,担心实际分配不公而引发群体性情绪。

  

政策的动态调整:"541"是一个宏观框架,不是金科玉律。是否需要为特殊人才、重点发展学科、突发任务等设置弹性空间?如何调整才能不失公平?

  

第五大顾虑:行后岗位价值如何量化评价

  

行政后勤岗位如何量化?院办写材料、保卫科值夜班、财务科做核算,谁的价值更高?目前 360 度评估沦为 "全优票" 游戏,若按 10% 总额倒逼考核改革,没有成熟模型支撑,很可能变成 "谁嗓门大谁绩效高"。

  

一、三、您敢版"拍板"是需要"五大基础"

  

1、先核编、再调岗

  

用"民主评议+工作量采样"把行政后勤编制压到行业标杆以下。

  

2、先评价、再分层

  

对现有科室岗位进行价值评价,民主集中制参与,梳理科岗价值系数,例如战略岗1.2-1.5、运营岗1.0-1.2、保障岗0.8-1.0,宽带绩效浮动0.8-1.2,科长与医院战略指标挂钩1.5-2.0。

  

3、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

  

建立"10%总额池"动态规则--,让科室自己算"人力成本"。

  

4、行后KPI"颗粒化"

  

行后工作KPI指标全部折算成"工分",让事务性工作可量化、可对比。

  

5、先立后破过渡

  

设立过渡期:测算现有绩效总量测算,行后绩效总额锁定预算比例,用时间换空间,用管理智慧和策略减少改革阻力。

  

二、您在 "拍板"后的行动路线图

  

敢"拍板"不等于蛮干。我的决策必将配套一个系统性的实施计划:立即启动"五大基础"工程,分阶

  

1、思想先行,充分沟通

  

召开全院动员大会,讲清改革的目的、意义和长远好处。尤其是对行政后勤部门,要明确其"价值创造"的新定位--通过提升管理效率来帮助临床创造价值,他们是"赋能者"而非"成本中心"。

  

2、科学设计,循序渐进

  

不是"一刀切":可以设置改革过渡期,比如第一年参照"541"原则微调,第二年逐步到位。

  

3、建立精细化考核体系:成立由临床、行政、职工代表组成的绩效改革小组,共同设计考核方案。对行政后勤,引入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重点考核其对临床服务的响应速度、满意度、成本节约和创新贡献。

  

4、保障行政后勤的"发展权"

  

打开晋升通道:即便薪酬总额受限,但要拓宽其职级晋升、学习培训、荣誉表彰等非经济性激励通道。

  

设立"专项奖励":对于在流程优化、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行政后勤团队和个人,从院长基金或专项经费中给予额外奖励,不与那10%总额挂钩。

  

5、强化数据支撑和透明度

  

建立全院绩效管理信息平台,让每一分钱的来源和去向都清晰可查。定期公布各科室的绩效情况,接受全院监督,确保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6、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

  

每年对"541"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医保政策变化和实际运行情况,对比例和考核细则进行微调,使其始终保持生命力和适应性。

  

总结而言,作为医院主要负责人,我的"敢"源于对医改方向的坚定,对医院长远发展的负责;"拍板""541",是拍下医院迈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务人员为根本"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决心之板。我的"忧"则源于对改革复杂性的清醒认知,而后续周密的设计与执行,则是确保这艘大船能平稳驶过改革深水区的压舱石。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