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88924 位访问者
1、2035远景目标
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等发达的标准是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
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之前为2万美元),以及人类发展指数(HDI)至少为0.9(之前为0.85)。
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5.4%(其中2021~2024年GDP平均增长5.5%),2024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5万美元。
预测完成2035远景目标,2026年到2030年GDP增长大概是每年5%左右,2031年到2035年大概是每年4%左右。
我们做个简单计算,如果以人均2万美元计算,中国GDP总量将接近美国2024年GDP总量29.3万亿美元。
中国向上增长的动能慢慢地在消退,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口非常的多,14亿人口,此外还有外部环境更加动荡导致发展损耗增加。单靠发展现有的传统经济产业类型,中国的GDP提升是有上限的。因此如果需要完成2035年的远景目标,只能通过新产业的不断诞生和发展来提高人均GDP。
2026~2030是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列了12项战略任务。我们从关键词的角度对这些进行分析。
关键词出现高频次和重要度如下:
2、十五五规划关键词的变动,有哪些意义?
从重要高频词出现次数变化来看,由于行文更加精炼扼要,诸如“发展”“创新”“安全”“改革”“生态”“ 市场” “农业”“政府“等多多少少出现了次数下降。但依然有很多高频词值得关注和学习。
一、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自1950~1960年代提出“现代化”以来,“现代化”一直是历次五年计划的高频词。十三五规划建议公报中出现12次,十四五规划公报出现高达23次,十五五规划公报依然出现高达23次。所不同的是,十五五出现了6次“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一词其内涵已由“产业链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具体维度,全面升华为统领全局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转变标志着蓝图绘就,下一阶段将进入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施工图”阶段。
二、实体经济与新质生产力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两次提及“实体经济”,强调的是实体经济。
之所以强调实体经济是因为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要警惕曾经的老牌制造强国美国、英国所走过的制造业空心化、金融化的历史。
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只有传统制造业不断叠加新属性(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化、数字化等等),+不断创建新制造业,才能达到年均5%的增速。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10.24号在公报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提及:有四方面重点任务:“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
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中国具有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同时,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8%,未来的占比进一步提高。
现有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拿到手的,又属于制造业的,目前航天、高端芯片和量子科技中国还有很大空间和机会。
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分别针对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四、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仅是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重要目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也是重要战略任务(第二条)。
与十四五规划建议不同的是,十五五规划强调的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上,西方曾经一段时间是全球科技进步的领导者,中国一直在做跟随者角色。但中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不管是国际竞争、地缘政治风险还是产业链安全,中国已经不能继续韬光养晦了,必须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其本质是通过掌控“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实现从生产力维度、生产关系维度以及国际竞争维度等的三重历史跨越。
五、强国战略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强国战略有以下内容:
强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文化强国。
拿掉了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体育强国”,第一次提及航天强国。
说明国家对于航天的发展不仅仅是高端制造产业的要求,更是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20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正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航天强国,不仅包括发射卫星、载人航天等技术能力,还涉及到空间科学研究、航天产业发展等多领域。
2024年10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到2027年,在优势学科取得国际一流成果,构建航天新格局并提升人才队伍。具体包括: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等。
航天强国的目标设定,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雄心和实力。
六、政府与市场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政府”作用仅有一处:“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相比十四五规划建议大大减少(“法治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
这一减少凸显了政府在现代化治理成熟度越来越高,共识沉淀已完成,法治理念、服务型政府等成为制度默认值,无需重复强调。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政府”词频下降而“市场”略升,但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表述,意味着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更强调通过改革提升市场机制的效率,特别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十五五规划公报对“政府”表述的极致凝练,正是中国式治理现代化进阶的文本宣言。
七、民生、共同富裕与三农问题
从“保障”到“共富”的升级:“民生”词频的上升,特别是与“共同富裕”直接关联,标志着民生工作的目标从 “兜底保障”迈向“系统改善和共享发展成果”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提法,展现了更清晰的层次和路径。
这种民生兜底保障的投入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促进消费的增长。第二个目的就是对民生兜底强化之后,就是有利于抗击未来有可能遇到的国际风险。
背后传递出深刻的政策信号:
标志着发展目标的升级与深化:“十五五”时期,意味着民生福祉不再仅仅是发展的“成果”,更是驱动内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政策导向从“惠及”向“赋能”和“提质”转变。
指引政策资源的精准投向:关键词的凸显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并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具体任务。这预示着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资源将更系统、更精准地向民生与共富领域倾斜。
凸显对发展伦理的价值重塑:这重申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强调“共同富裕”,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通过勤劳创新致富,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乡村振兴目标的具象化:“三农”问题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挂钩,目标从“全面推进”变为 “扎实推动”和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体现了更务实、更可衡量的要求。
八、关于“斗争”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斗争”出现了4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开展反腐败斗争;(强军)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
首先需要厘清"斗争"在新时代政治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它不只是对抗,更包含着主动应变、攻坚克难的积极姿态,说明中央对风险挑战的认知更加深刻。在“十五五”规划的语境中,“斗争”的核心是一种迎难而上、破解难题的积极状态。
“斗争”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成为高频词,意味着在三个维度上发生变化:一是外部环境变化(中美博弈加剧),二是内部治理需求(反腐深化),三是军事安全形势(“备战”首次与斗争并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意味政策转向激进。“善于斗争”的限定词表明中央强调策略性,结合规划中“底线思维”“防风险”等表述,核心仍是稳中求进。
“斗争”一词的凸显,是中国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对风险挑战更加清醒、对历史主动更为强化、对使命担当更深认知的集中体现。它传递的是一种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坚定信心和战略主动。
九、不再提及的关键词产业
金融、卫生在十五五规划建议公报中都没有提及。
卫生:其核心诉求已内化于“健康中国”和“民生福祉”等更高层战略中,体现了治理体系的系统集成思维。
中央一直在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及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十五五”未直接提及,说明金融的“显性战略优先级”有所调整。
标志着金融改革进入“深化执行期”,强化了金融从属于并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定位。
其定位已从需要专项改革的“独立领域”,转变为服务实体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预设的基础工具” 。这要求金融改革进入“深化执行期”,其价值完全通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来评判。
3、总结

根据这份关键词对比表,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中国从“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国家战略重心发生的深刻演变和未来五年的工作方向。这不仅仅是文字频次的变化,更是治国理政思路的升级。
综合分析表明,“十五五”规划建议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战略体系:
·总目标: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核心引擎:以科技创新催生和引领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基本前提: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高水平安全屏障。
·关键方法:以深化改革破除机制障碍,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应对风险挑战。
·根本目的: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这份“施工图”显示,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内涵质量、系统安全与民生获得感。理解这一战略框架,对于把握时代脉搏、做出前瞻布局至关重要。
参考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王赤:迈向航天强国新征程——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发布一周年回眸与展望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国家发改委“十五五”规划研究重点及方向
郑栅洁:部署4方面重点任务“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