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606298 位访问者

乡镇卫生院,快被「医共体」拖垮了?

来源:杏林苑社群(村卫之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2   | |

大家都在说医共体能让乡镇卫生院“站起来”,可现实呢?

  

我们听到的,是一线医护越来越沉的叹气,是患者迟迟难解的抱怨,是设备闲置落灰、人才不断流失的无奈。说好的“强基层”,怎么越来越像“抽底层”?表面风光,内里艰难。

  

乡镇卫生院医共体现状

  

医共体,本来是个好词。

  

专家下沉、远程诊疗、医保倾斜……听起来很美是不是?

  

但真正落到乡镇卫生院,全变味了。

  

专家是来了,可待不了几天就走;患者刚混个脸熟,医生又调回去了;远程会诊设备配是配了,操作复杂、培训不足,最后成了“摆设机”;慢性病按人头付费,钱根本到不了基层,还不如从前。

  

更别提什么“七个统一管理”。财务、用药、人事全被上面卡得死死的——卫生院一点自主权都没了。发工资看人脸色,进药得听指令,请个假还要层层报批……这哪是“共体”,分明是“捆体”。资源没整合,矛盾倒整合了。

  

牵头的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仿佛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想着怎么完成指标、控制成本;一个只盼着怎么看好病、留住人。药都用不到一块去,患者一转诊就得重新开;信息系统各搞各的,数据传不了、共享不通。

  

医保资金被牵头医院一把攥住,基层干得再多也分不到几毛。这不是协同,是割裂。

  

人才留不住,患者往回跑。工资低、没发展,整天被管得憋屈——年轻医生护士谁还愿意待?有本事的都往上考、往外跑。人才一走,技术水平更提不上去,患者自然往县里市里挤。恶性循环,乡镇卫生院越来越空……

  

这绝不是医改想看到的结局!

  

破局,得有自己的“打法”

  

但也有一些卫生院,偏偏从夹缝里闯出了路子。

  

比如河南周党镇卫生院,不拼全科技能、不盲目扩大,而是把中医馆和特色手术做精做透。结果患者纷纷回流,连周边县的都跑来看病;

  

浙江有家卫生院推行“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片子一拍、化验一做,数据实时上传,结果很快出来,效率大大提高;

  

重庆南川区靠签约服务做好慢病管理,医生主动上门、跟踪回访,老百姓信任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还有些地方允许绩效工资向一线倾斜,医务人员收入有了明显提升——这才叫实实在在的赋能。

  

说到底,我们要的是支持,不是束缚;是赋能,不是抽空。医共体不該是乡镇卫生院的“紧箍咒”,而该是真正的“助推器”。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实际支持;少一点管控,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数字游戏,多一点资源下沉。

  

参与医共体的一线同行怎么说

  

文章发出来前,我们也悄悄问了几位正在医共体一线工作的医生。听完真的感慨,有些真话,得有人替他们说——

  

“我参加了巡回医疗组,每周三雷打不动去下面卫生院坐诊。交通费自己承担,本院和卫生院都没补助。领导说这是‘政治任务’……可我自己本院还有患者,周三一上午不见人,只能休息时间再约病人查房、改方案。”

  

“医改,改的就是我们这些牛马。40多岁的老主治,上不去下不来,超过35考公跳槽都没门。累,但不敢重新开始——上有老下有小,工资一降再降,节约点算吃‘低保’吧。”

  

“没有200条下乡记录,不让升副高…至少得熬3年。费时、费钱、费精力。”

  

“科员下乡,要么公车,要么挤公交甚至骑自行车——绝不‘私车公用’。领导补贴多,是因为经常要下乡。而我们,纯粹是靠奉献。”

  

乡镇卫生院,不能垮也垮不起

  

有人悲观地说:“再这么搞,很多乡镇医生都快不会看病了!功能全失,好医生都走了,剩下的只能混日子。”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乡镇卫生院,是中国医疗网络的“毛细血管”,他们不能垮,也垮不起。

  

我们呼吁:别再让基层医疗在改革中迷失方向。真正落地好政策、留住好人才、服务好百姓——这才是医共体该有的样子。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