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575位访问者
无论哪个国家,也不论何种信仰,医护人员都是为解除病患的伤痛、让病人早日获得身心的健康、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使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照香港和内地在医疗服务中的一些差异,认真总结、思考与探索,对我国医院的健康发展及医疗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生治疗理念上的差异
在香港,除非病情的需要,医生不轻易使用抗生素,所以一般病人很少进行静脉输液,护士基本上也不用为患者打针输液,这样既可缩减政府医疗费用的开支,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在大陆医院看病,医生处方中经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药品不在医保使用范围,需要自费。当问其为什么不用医保范围内的药物?医生回答:自费的药物对病情疗效会更好!二是几乎多数病人都需要输液。笔者在医院就曾遇到一个朋友,一家三口人同时在打点滴。无论门诊亦或住院部,内地医院打点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注射厅里通常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在一个三甲医院的注射大厅里,六个护士进行配药和输液的工作还忙的团团转,病人输液仍需排队轮候。你可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针头扎进静脉用胶布固定之后,护士就让你:“自己举高点瓶子,到那边找个地方坐着吧”!由于受利益的驱使,抗生素广泛地被滥用,这种“吊瓶”现象在内地医院非常普遍,比比皆是。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可怕的是医生的这种“头疼医头”式的诊疗,根本不考虑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完全违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同我们传统的“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也是背道而驰。
对病人诊疗方式的差异
笔者在香港医院曾详细观察了一个4岁高烧儿童的诊疗过程。当医生得知孩童的体温高达39.9C时,第一做法是立即让护士把他脱光衣服放到温水池中进行物理降温。20分钟后,一开始因高烧而身体无力,连眼睛都睁不开的孩子,竟然在水池中和其他小朋友笑语嬉戏。而后,医生才开始对其检查诊疗,最后的处方没有给孩子打针输液,只是开了几瓶颜色不同的口服药水(为避免儿童拒绝服药,香港儿童口服药水多是甜的)。在内地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总是把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担心被风吹着,害怕着凉加重病情。孩子高烧反而让其脱下衣服进入水池,也不注射打针,这种治疗方式在大陆也许有点不可思议。在内地医院,只要发烧或者有炎症的孩子看病,医生处方多数是静脉注射。所以在医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给孩子输液,父母把孩子抱紧,按住手脚,犹如动刑般的情景。幼小的儿童面对护士手中的针头,那声嘶力竭的哭声,此起彼伏,实是让人心痛。然而你在香港医院,就很少看到患病儿童因害怕打针而哭闹的场面。
病房管理方面的差异
大陆医院对病人的探视通常都有时间规定,在规定时间之外,不允许进入病房探访。医院病房内,床位完全是开放式,患者的所有活动都置于公众的视线之下,无任何隐私可言。病房内打电话的,聊天的,嘈杂之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充满了“来苏水”的味道。到了开饭时间,你可听到食堂人员“三号床、五号床出来拿饭”的大声呼叫,病人需要自己到病房外餐车上领取预定的饭菜。在香港,患者入院之后,病人的护理责任就交给了医院,由护士实施24小时全方位的护理,亲人无需陪护。医院不限制亲友探视时间,病房内非常安静。一般病房大约有4到6张床位,每张床位都可以用活动的布幔分开,形成独立的区域。病房内其他病人亲友探视时的交谈,声音轻到你几乎听不清说话的内容。护理人员当班时是不允许使用移动电话的,病人的手机也都调整至震动位置。病房每个床位都有电话、床头有曲臂灯,你可随时电话订餐,通常在半小时内送到床前。他们在清洁卫生时,仅用清水、肥皂水擦洗地面,非常干净,根本闻不到消毒水的味道。当病人出院时,护士会将注意事项等资料交给他,送至门外,以弯腰鞠躬和诚挚的谢谢声同病人道别。从许多在平时不引人注意的细微末节之处,我们看到香港医院对待患者那种非常人性化的关怀,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一种温暖。
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医院在硬件建设方面发展较快,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医院大楼,引进了一批国际尖端水平的高科技精密仪器和专业诊疗设备。甚至出现了“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的比拼风气。国内三级医院基本上都配备了CT、MRI等高端先进设备,服务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可以说我们许多医院的硬件设施不亚于、甚至远优于香港的公立医院。但是同一地区的公立医院,因隶属关系不同,以及经济利益引发的竞争,造成公立医院之间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资源难于整合。香港的经济比国内较为发达,但香港政府投资的公立医院,并不是每家都配备有高端设备,因为动用纳税人的公帑,在设备的投资引进上就特别的谨慎,观念上和我们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香港医管局早在2002年就按地区和人口的需要对其管理的公立医院划分了七个片区,并以联网的方式进行运作。每个网络由各种医院组成,既有各科设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医院,又有专科医院、康复疗养性质的医院,并且和私家医院、教会医院等其他性质的医院进行合作,在技术、资源各个方面结成伙伴关系,使得公立医院的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
医生和护士比例上的差异
香港医院有两个“奇特”的现象,一是男护士,大约接近半数,这个职业在大陆至今还少有男性涉足;二是护士的人数多,香港医院通常的医护比例约为1:3。取得香港护士执业证的注册护士,主要是负责临床病人的护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对于病人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如测血压、量体温等则不是护士的责任。在香港人的眼中,护理是一门技术和专业,因此自然也吸引了众多的男性加入。目前香港护理学位的教育,由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和理工大学负责护理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的培训。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为护士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尽管这种教育都是自费并且是自己的时间,所取得的学位也只是能力的认可,和薪水晋级无关,却成为护士自身素养的提高,知识技术的更新,保持工作才能和进步的必要条件。香港政府规定:护士每3年须获得继续教育45学分才能续领执业牌照,也从制度上保证了护理队伍和护理事业的稳步发展。目前国内护理队伍的主要来源还是属于中专性质的护士学校。虽然国家把护理已经列入一级学科,但是多数医院的现实,护士仍然是忙于执行医嘱,完成打针、发药等工作,忽视了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基础护理,让护理专业日趋简单化,形成了大“医生”、小“护士”的畸形医护格局。据卫生部数据,“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医院的医护比已从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医护比例倒置的现象得到扭转。尽管如此,和香港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上述这些种种差异的造成,应该引起同仁的思考。有些当然不是医院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习以为常和自己感觉并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正因为我们的感觉不是问题,使得本来可以去做,举手之劳就可以改变,而且也可以做的很好的问题始终没有变化。
医疗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对于医护人员都非常尊重。可是今天,在我们国家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还不高,医患关系依然不够和谐。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社会的原因,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外,最根本的是医院和医护人员自身的理念和价值观问题。“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是一句空话,它应该在我们的思想和工作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也只有当这种理念能够完全在我们医护人员的头脑中确立,真正把病患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对待,当成亲人去关爱,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自然就会随之改变,群众的满意度就会逐步提高,医患关系也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在正确的轨道上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
分享到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