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朱恒源 特约作者 王盼)当下的中国,“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百姓的一块“心病”。打开网络,会看到不少人对此抱怨;也经常有人说,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这是否切实可行?中国的医疗卫生投入到底少不少?
我们先来看一下政府的投入情况。为了更全面详尽地考察,我们对全球189个国家连续十五年(2000年-2014年)的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和人均GDP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之前,我国政府的公共卫生支出有过不足;“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通过“补供方”、“补需方”双重财政补助增加公共卫生支出。在政府强投入的拉动下,到2014年,中国的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已经追赶上相同人均GDP国家的平均趋势水平(见下图)。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上的投入并不算少。
卫生总费用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医疗卫生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标。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已不算少,那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少不少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也对世界范围内成熟和新兴经济体的卫生总费用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
2014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约3.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5.5%,这一比重虽仍低于大多数高收入国家,但已高于不少中等收入国家。美国是世界上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为17.1%;法国和德国分别为11.5%、11.3%;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0.2%和7.4%。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比较低;但是,同金砖国家或发展水平相当的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高于阿根廷的4.8%、土耳其的5.4%、马来西亚的4.2%(这几个国家都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也超过了高收入国家新加坡的4.9%。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经济体能把多少资源投入到国民健康事业上,不仅仅是国家意愿问题,更主要受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求一个人均GDP不到9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向人均GDP已达3万-4万美元的发达国家看齐,是不现实的。所以,看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投入是多还是少,不能只单独看数字,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比较表明,虽然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事实上,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十分复杂,比如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疗服务行为不够规范等等,一味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况且,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医疗卫生的投入也要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不存在问题,只是这一问题并非投入不够,而体现为筹资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际分类,卫生筹资主要由公共卫生支出、私人卫生支出组成,其中公共卫生支出包括政府财政预算、社会医疗保险支出;私人卫生支出包括私立医疗保险支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社会捐赠等其他非政府机构支出。我国卫生筹资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共卫生支出中,政府财政预算、社会医疗保险的结构不合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卫生筹资基本上要全部依靠政府财政预算;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推进社会医保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新医改”以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覆盖14亿人口的医疗保障网,成就举世瞩目。不过,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财政预算还有着较强的“惯性作用”——2014年,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在公共卫生支出中的占比约为1/3,这一比重还较高;而社会医疗保险在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和水平、增强统筹层次、完善统筹机制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私人卫生支出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高,商业医疗保险发挥的作用小。2014年,中国的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私人卫生支出比重为72.4%,商业医疗保险占比为10.2%,商业医保在我国居民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各有特点,比较著名的,如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卫生服务模式(NHS);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储蓄医疗保险模式。而无论哪种模式的国家,除了强制性的基础性医疗保险外,商业性医疗保险的渗透率都有相当的比例,即便是像加拿大这种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的国家,其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渗透率也达到了67%,在整个卫生筹资来源中占比高达13%。与此相比,我国的商业医保占整个卫生筹资来源的比例不到5%,差距仍然很大。艾瑞咨询的一项调研显示,2016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渗透率仅为9.1%,表明商业医保市场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正在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在此过程中,卫生筹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对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卫生筹资结构优化,不仅将使医疗投入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更是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抓手——通过优化卫生筹资结构,将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变革,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动态化的医疗健康需求。而优化卫生筹资结构,尤其要注重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我们在研究报告《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中已经指出,商业医保是竞争轨发展的突破口和催化剂;促进商业医保与社会医保的融合发展,成为加速双轨拉锯进程的一大关键。
至于该如何发展商业医保,我们将在下篇文章中详细论述。
作者朱恒源为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本文来自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