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434611 位访问者

镜鉴 | 价格指数没意义

来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作者:朱海就  发布时间:2021-05-14   | |
导读:“指数的”价格概念对不同个体来说,并不能反映他们所重视的那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他们的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价格变化不是通货膨胀高低的指标,我们不能用物价指数上涨多少来说明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含义就是信用扩张,与价格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根据贷款和M2余额来看,当前通货膨胀还是比较明显。但有人会说,假如物价指数较低,那么即便信用扩张对经济也没有危害,但这是错误认识。一方面,信用扩张还是会在某些商品价格的上涨上体现出来,比如房价上涨了,相对价格实际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种相对的变化是指数体现不出来的;其次,通货膨胀意味着扭曲了价格结构,价格指数变动幅度减小,并不意味着价格结构变动小,对价格结构的冲击小,假如没有通货膨胀,那么价格结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已经扭曲之后的价格结构;还有,通货膨胀也改变了收入分配的格局,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先得到货币,有的人后得到货币,更靠近权力的人获得货币,导致收入差距被不公正地扩大。但这里还是要指出,我们说的信用扩张指超出有抵押物或没有抵押物的那一部分信用,有抵押物的信用不属于“扩张了的信用”。
 
其次,“价格指数”是对“价格”概念的滥用,价格是商品交换的比率,作为“比率”怎么能“水平化”?如前所述,价格也是“结构”概念,体现的是不同商品之间“相对的”比值,对这样一个结构的、相对的价格概念进行平均化是没有意义的,其结果只会造成误导。比如,这样一个“指数的”价格概念不能反映对不同个体来说,他们所重视的那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比如现在人们最关心的商品是住房,不是青菜萝卜,而住房价格的上涨却不能反映在这一指数中,所以,价格指数实际上是掩盖了通货膨胀。
 
个体是否能更多地满足其欲望,是否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才能,这些才是“经济”问题的核心,但这个核心问题却无法在“价格指数”上体现出来,因为并不是价格指数低了,人们的欲望就更好地得到满足,两者完全没有相关性,按照这个逻辑,政府控制物价,不让物价上涨就是最优选择。价格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信号,但它的高低并不是经济的最终结果,即财富的多寡的指示器,但财富的创造确实与价格相关,市场经济的运行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价格的作用,价格传递了有关商品稀缺性或丰裕程度的信息,它指引人们的生产、消费和投资,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没有价格,复杂的世界将如何得以运行。正因为价格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把价格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所以,假如政府公布在哪些方面取消了物价控制,那要比公布物价指数有意义得多。
 
“价格指数”的出现与宏观经济学的兴起有关,宏观经济学追求的一个目标是物价稳定,那么用什么来衡量物价稳定呢,就发明出一个物价指数来。如前所述,并不是物价稳定就好,关键是要让价格灵活地发挥作用。其实,正是宏观经济学推崇的目标与干预措施导致了价格的不稳定,比如为了充分就业,就人为地刺激经济,而刺激经济必然会影响价格,导致价格波动,宏观经济学的不同目标之间不仅相互打架,而且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也会严重地损害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自发调节。
 

另外,价格也是“制度”概念,绝非只是一个“数字”概念,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维塞尔与哈耶克都认为“价格是一种社会制度”。奥地利学派认为,价格调整是在一个长期演化形成的制度框架中进行的,相关的制度包括货币、企业组织、专业化的市场等等,在奥地利学派看来,价格不是供求关系那么简单,而是与上述这些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眼中,根本性的价格问题,不是寻找供求相等情况下的均衡价格,而是如何完善各种制度,使价格能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也就是如哈耶克所说的,使价格包含更多的信息。因此,更值得我们么关心的不是价格本身,而是如何使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那个制度。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