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434611 位访问者
李玲反对医疗市场化的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如果医疗变成生意,那么医生会想办法让你小病大治,让你多消费,病人就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各个社交媒体上无数个点赞。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李玲说,他们去完全私有化的宿迁医院考察,发现病人们消费多了,频次增加了,检查增加了,虽然单次消费价格低了,但人均医疗总支出增加了,她甚至说,中国人均医疗次数达到了五六次,发达国家只有两三次,这是不正常的, 这是因为医院诱导病人消费的结果。
李玲所说的以上现象,我的解释如下:
一、改革开放的结果
医疗是一种消费,一个人要消费多少次医疗,取决于他的经济实力,而不取决于医生。
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农民们大部分还是从事农业生产,得了大病,当医院说出治疗价格时,他们一声不响,就把人抬回老家,因为治不起。
平时,他们有个小病,根本不去医院。不要说治疗费用了,就算是坐车去一趟县城,对现金有限的农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医院不管是什么机制,想让这一批人掏钱看大病是不可能的。在贫困的时代,不是小病大治,而是小病不治,大病也不治,只有家里最为重要的劳动力,面临的疾病是可能治好的,才会到处借债去治病。
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人的生产率上去了,收入增加了,这时,从城市到农村,所有人的医疗消费能力才会增加。
小病不看,就容易变成大病,慢性病不处理,就可能变成致命的病,这些常识大家都知道,有了消费能力以后,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去医院消费的频次就会增加。
不要说宿迁,不管你在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任何行业,如果是当地正处在一个快速的经济发展期内,那么,所有行业的消费频次都会快速增加。
生产能力决定了消费能力,四十年来中国普通人加入了世界分工,使得他们的生产能力变强,消费能力也变强了。
印度的医疗市场化搞得不错,虽然有免费公立医疗,但其国民七成以上的就诊发生在私立医疗,但印度为什么人均寿命还是低于中国,原因是,印度的改革开放没有中国做得好。
印度人还有近一半的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产能力有限,因此,哪怕印度有发达的私立医疗体系,又便宜又好,但是,这些人的生产能力不行,导致消费能力不行。
如果今天印度的私立医疗体系全部可以自由来到中国经营,那么,中国人会消费更多,因为价格更加便宜。
二、医保的结果
官办医保本质是一种向年轻人征收税款,给老年人花的一种财富分配模式。
他与家庭中的年轻人支付老年人的医药费不同。
由于是向陌生的年轻人征收的税款,老年人不会心疼,会加大消费频次和消费金额。
如果是儿子为父母看病买单,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们会心疼儿女,会尽量减少医疗消费,以减少子女的负担。
但官办医保将这种代价转移到了陌生人身上,每一个人都不知道真实的代价到底是由谁支付的,随着医保总金额的上升,报销范围的增加,报销比例的上升,医疗消费的频次也会一步一步上升。
三、社保的结果
城市老人有了退休金,还有医保报销的权力,这时,他们医疗消费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城市退休老人,大部分能通过退休金就能拥有储蓄。
改革开放还让老人的儿女们收入上升,不少儿女经济条件更好的老人,还可以得到儿女的资助。于是医疗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也导致了中国老人的所谓过度医疗。
实际上,在临终治疗中,花费的治疗费用往往非常高。
在高收入国家,每年的支出总额中,死亡患者的治疗支出比例非常高, 全人口年度卫生支出的8%至11.2%用于不足1%的当年死亡人口。
生命最后一个月的照护费用高昂、医疗费用,往往是一个天价。
这种现象在全球实施官办医保或免费医疗的地区很常见,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上海每位市民一生中68.6%的医疗费用发生在65岁以后;41.7%的医疗费用发生在65岁到84岁;死亡前1个月的住院费用占临终两年总费用的38%。
这才是真正的过度治疗。这种过度治疗恰恰不是市场化医疗的现象,而是官办医保和免费医疗的现象。
因为代价不完全由患者和家属承担,人们才会在这种没有必要的治疗上花费巨资。
这不是由医生可以决定的,大部分医生往往会告诉患者需要的花费,由患者和家属自行决定。
在一个自负其责的市场中,高龄老人的医疗消费,完全由家庭承担,甚至不会有商业保险承保,因为风险过高,那么,不管是老人自己,还是子女,都会控制这种没有必要的开销。
四、医生没有办法让病人多消费
所有的行业都想让你多消费,洗脚的小妹也会在洗完第一个钟后希望你加个钟,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饭店老板也希望你进门就点个龙虾。
但你要不要消费,当然是自己要理性选择的。
之所以检查更多,更多是病人们的担心,和高科技设备的普及导致。不做更加详细的检查,就有可能误诊,有可能将大病当小病治,甚至出错。
各种检查设备的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以及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让消费这种检查的数量变化,而不是医生的所谓诱导。
有医保报销后,做一个核磁甚至可以只花几十块钱,而我在十年前做一次是一千块。
医生当然希望检查越详细越好,这是有利于他的,不仅收入会增加,还能减少误诊率,提高他的治疗准确性,有利于一个医生在市场上的商誉。
但医生们比谁都懂,他知道谁有消费能力,谁能买得起单,他会问你有没有医保,是不是自费,如果没有医保,只能自费,他往往会站在患者的经济能力的角度,为他提供最为经济的方案供其选择。
因为医生希望有好名声,好名声是商誉,才能持续为他带来收入。
任何一个市场中的商家,都想多卖货,但都不能乱卖货,因为欺骗消费者的结果,就是商誉受损,市场上都会骂这个商家。
但凡是自己做过几天生意,都不会认为做生意,可以随便让顾客消费,否则哪来这么多企业倒闭?
第五,发达国家消费数量少的原因
发达国家要么实施了免费医疗,要么是美国那种高度管制下的畸形体制,他们都不是市场化的医疗体制。
在非市场化的体制下,消费变少,是一个正常现象,就是供给量少,价格贵。
即使是免费医疗的加拿大和英国,其本质也是贵。
只有贵,才会排队,说明供给量不够。如果是市场化的医疗体制,怎么可能会让病人排队?有生意不做?这不是疯了吗?全世界的人需要排队买手机吗?需要排队买衣服吗?
欧美控制病人消费频次的方法是家庭医生制,这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医疗资格审核制,就是你要看病,得先过他这一关,让他同意,你才有资格进医院。
中国的医疗改革人员基本缺乏经济学常识,他们以为国外就是先进的,甚至在中国也要推所谓的三级诊疗体系。
李玲自己还在国外留过学,怎么可能不知道欧美医疗体制的灾难?
拿所谓发达国家的医疗数据比,就是扯淡。
第六、中国医疗应该怎么改?
中国医疗在世界上相比,是算是不错的,原因是在九十年代时,就不再将医院视为全额财政拨款单位,而是让其自负盈亏,其实就是改造成为了国企。
也即虽然是公立医疗,但区别于英国和加拿大的公立医疗。英国和加拿大是政府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在医疗领域消灭了价格,由政府来分配,医生变成公务员,全部由税款支付。
国企制,当然不如完全的市场私企制,但也比政府制要好得多。
也因此,海外的华人碰到健康问题往往第一时间回国治疗,因为半市场化也比计划经济要好。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其实有非常好的开始,在九二年就计划将医疗教育产业化,并出台了正式的文件,但这么多年来中,各种知识分子疯狂反对,导致这两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中断,甚至倒退。
今天的医保,其实是将医疗领域的消费者机制消灭了。现在的现象是,政府医保压力越来越大,拼命控制费用,拼命增加收入,他们在与无数医保获益者暴增的需求之间进行博弈。
这种模式下,也将使得医院的自主能力逐步消失。因为医院必须服从于消费者,以前是一个一个消费者的决策在决定着医院的行动,而现在,是由一个消费者在决定。
在这种模式下,哪怕全部是私立医疗,依然存在巨大的问题。
所以,医疗问题,不止是公立私立问题,他包括医院体制,医生体制,医保体制,药品监管,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问题。
任何一个领域的市场化,都会带来供给的增加,任何一个领域的管制,都会卖到过度消费,或排队消费。
把他当个屁放了,让他和快递一样发展,很快你就能见到医疗和快递一样,从十几块一单,变成五毛一单。
可惜,人们太重视医疗,太想干预医疗产业,越这样,这一个行业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分享到微信 | ||||